“每岁量给二三月之期,既不夺农时,又可使细民得资生计。”
“如此则官无乏用之虞,民有兼得之利,实为两便。”
李商隐所言令想到此处的群臣纷纷点头,刘继隆也察觉到了不对劲,见李商隐言之有理,随即颔首道:
“此事由诸位相公操办,朕静待诸司有县佳音。”
“臣等遵旨……”
李商隐、崔恕、萧沟三人先后作揖行礼,刘继隆见状则是继续说道:
“如今辽东平定,待辽东有司兵马操练完备,各道有司兵马尽皆熟练火器后,便可以河东、河北、辽东三都司出兵围剿契丹与奚部。”
“此外,南蛮祐世隆自咸通年间便袭扰西南,责令剑南、黔中、山南、岭南有司诸道调度粮草,自岭南再募新卒三万,严加操训。”
“待北虏讨定,必要出兵夷灭南蛮,以复汉家益州、犍为、永昌等郡!”
自洪武元年至今,这还是刘继隆第一次说出要灭亡大礼的话。
在此之前,刘继隆只展露了对东北、西北方向的野心,对南边似乎以平稳安定为主。
只是随着时间推移,如今剑南、山南、黔中、岭南等道人口几近千万,完全可以供给十余万大军征讨大礼。
此外,湘西、黔中、岭西、安南等处不服管教群蛮都被灭亡,剩下虽然还有二十几个羁縻州,但这些土官都算恭顺,无法影响朝廷向西南用兵。
这种情况下,如果还不厉兵秣马将云南收复,刘继隆都担心日后的自己没有时间将云南彻底改造。
他如今看上去虽然只有三十出头,头发依旧浓密乌黑,身体强健,但终究已经四十八岁。
老天给他的身体能撑到什么时候,他自己也没有底气,所以他必须在稳扎稳打的同时,争分夺秒的将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尽数完成。
正因为他想要活得久些,所以他至今没有废除三省六部的群相制度,因为他需要有人为他分担压力,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,自己把自己累死。
群相制度需要废除,但眼下他还需要这个制度为自己分担,所以它才能继续存在。
等他不需要这个制度了,群相的权力就会被他分化出去,哪怕有宰相之名,也无宰相之实。
思绪此处,刘继隆又与群臣讨论了各地的灾情,以及地方上的叛乱。
大汉虽然已经立国七年,天下总体都十分太平,但地域广袤下,地方亦有差距。
许多偏僻之地依旧延续着晚唐武风,聚众乱法和叛乱的事情并不少,只是由于三司制度过于完善,这些叛乱根本无法做大,而这也是刘继隆选择三司制度的原因。
这套制度毕竟是由朱元璋制定的,刘继隆虽然剔除了许多弊病,但总体还是偏向这个制度。
对于农民起义出身的朱元璋来说,没有人比他更知道如何平定地方叛乱和起义。
正因如此,明末哪怕内忧外患、天灾不断,却始终难有成了气候的起义。
如果不是嘉靖年间开放兵书给西北来对抗北虏,加上明末东北的清朝不断入寇来吸引火力,逼得崇祯朝令夕改,如李自成、张献忠之流早就被明军围剿殆尽了。
在朝廷钱粮充足的情况下,这些地方上小规模的叛乱甚至都不用刘继隆注意,便能很快被按察使司下的兵备道镇压。
哪怕兵备道对付不了,只要向都督使司请援,都督使司的正兵就会迅速将这些叛乱平定。
不过即便如此,地方上的叛乱还是层出不穷。
要知道刘继隆已经将地方武风扼制在了晚唐武风上,如果地方武风发展到五代时期,估计地方上叛乱只会更多。
每每看到那些地方叛乱的奏表,刘继隆都会感叹赵大的所面对的时局,也庆幸自己提前结束了乱世景象。
大汉虽然也相较来说抑武,但毕竟没有发展到宋代那种谈武色变的情况,汉家武风依旧持续。
这种情况下,刘继隆与群臣商议两个时辰,直到正午才宣布散朝。
“陛下,河北都督使司急报……”
在刘继隆散朝返回贞观殿后,张瑛便呈上了河北的急报。
刘继隆接过翻看,果然是契丹与奚部入寇失败的消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