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明洋单方面取消少数服从多数,自然是不可能的。
他只是大股东。
而且华尔街根本没打算让他完成两年百亿美元的营收。
李明洋手握28。7%股份,离绝对控股非常遥远。
再加上他有超级。。。
雨季的云南,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气息。林远站在腾冲界头镇小学的操场上,望着远处山峦被云雾缠绕,像极了童年记忆中母亲常说的“神仙住的地方”。小岩正蹲在操场角落,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,嘴里轻轻哼着一段旋律??那是他父亲生前最爱听的《新闻联播》片头曲改编成的童谣版。
陈璐走过来,递上一杯热姜茶:“林总,深圳那边刚传来消息,苏晓妈妈回信了。”
林远接过手机,点开邮件。李文昭的字迹比上次稳了许多:
>林先生:
>
>晓晓听了您安排的新语音后,安静地坐了一整晚。她抱着枕头说:“爸爸变成星星了,那我每天晚上都能看见他。”
>
>我们开始一起看星空图鉴,她指着北斗七星说那是爸爸的手电筒。昨天夜里,她第一次主动关掉了“心语环”,轻声说了句“晚安,爸爸要去睡觉了”。
>
>谢谢您没有切断她的梦,而是教会她如何温柔地告别。
>
>??李文昭
林远闭上眼,指尖轻轻摩挲屏幕边缘。他知道,这不是终点,而是一段漫长旅程的起点。技术无法让死者复生,但它能让活着的人不再孤独地背负悲伤。
“通知研发组,”他睁开眼,声音沉稳,“把‘成长型声音档案’正式列为长期项目,优先接入自闭症儿童与孤儿家庭数据通道。另外,联系北师大心理团队,启动‘哀伤认知发展追踪计划’,每半年发布一次阶段性报告。”
陈璐点头记下,犹豫片刻又问:“日内瓦那边催得紧,您真打算等这批试点反馈出来再动身?”
“去,当然去。”林远笑了笑,“但不是为了领奖,是为了带几台‘回音匣’原型机过去,在联合国做一场小型展览。我想让更多人知道,科技不该只服务于效率和利润,它还能成为沉默者的扩音器。”
当天下午,林远带着技术人员重回小岩家。老人已早早准备好一锅腊肉饭,香气扑鼻。他们围坐在火塘边,一边吃饭一边聊起“记忆音箱”的设想。
“我就认得开关、音量、换台这三个键。”奶奶摸着老收音机说,“智能手机太花哨,按错一下就没了。”
技术负责人拿出图纸:“我们设计的是机械旋钮+物理按钮组合,内置固态存储芯片,最多存99段语音,最长可连续播放三小时。最关键的是??完全离线运行,不联网,不怕黑客,也不收集数据。”
“就像当年的录音机?”小岩眼睛亮起来。
“对,但更聪明。”林远接过话,“它会记住你最喜欢听哪一段,自动推荐;如果你哭了,它会放一首轻音乐;如果你连着三天没说话,它会提醒张老师来看看你。”
奶奶听得似懂非懂,却用力点头:“好啊,这样我就能把我儿子的声音留给我孙子了。以前他说‘妈,我过年回不来’,现在我能回他一句‘知道了,记得添衣’。”
那一刻,林远忽然明白:真正的技术普惠,不是把最先进的东西塞给所有人,而是让最需要的人,用自己的方式触达温暖。
七日后,首批五十台“回音匣”样机在云南、贵州、甘肃三省同步试投放。与此同时,“夜语信箱”功能迎来爆发式增长。一位青海女教师留言道:“我在这里教了十二年书,今天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一座孤岛。”系统随即匹配的心理咨询师回复:“你不是孤岛,你是灯塔。”
然而,并非所有声音都指向救赎。
新疆喀什监狱那段《无人签收的忏悔》仍在持续发酵。一名被害者家属在接受采访时痛哭:“凭什么让他说话?我儿子连最后一句话都没留下!”舆论再度分裂,社交媒体上掀起“该不该听见罪人之声”的激烈争论。
林远没有回应。他在日记本上写道:
>倾听不等于宽恕。
>让恶发声,不是为了美化黑暗,
>而是为了不让正义沦为另一种暴力。
>当我们拒绝听见忏悔,
>我们也就关闭了人性最后一扇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