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启坐在打字机前,久久不动。良久,他抽出一张新纸,写下扉页题词:
**“献给所有选择不说‘再见’的人。”**
第二天清晨,酒店前台收到一件匿名快递。里面是一本手工装订的笔记本,封面写着《萤语计划原始日志》,扉页有母亲亲笔批注:
>“本实验终极目的,非实现永生通讯,
>而是教会活着的人??
>如何带着破碎继续前行。”
最后一页,夹着一片干枯的茉莉花瓣,旁边写着一行小字:
**“当你不再需要我时,我才真正存在。”**
温启将日记放入保险柜,与“心核”并列存放。关门时,他注意到柜内金属壁映出自己的影子??那一瞬,他仿佛看见年轻时的母亲站在身后,伸手轻抚他肩头。
他没有回头。
他知道,有些陪伴,从来不需要实体。
傍晚,一群小学生参观酒店纪念馆。导游指着墙上铭牌讲解:“这里不提供奇迹,只提供说实话的地方。”
一个小女孩举手问:“那如果我们真的很想很想一个人呢?”
温启恰好路过,停下脚步。
“那就种一朵花。”他说,指向阳台那株盛开的茉莉,“然后告诉风,你说了什么。如果它真的重要,世界自会记住。”
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。其中一个掏出铅笔,在参观手册上认真写下:
“我想奶奶了。她做的红豆汤最好喝。”
当晚,北海道一所养老院的老式电风扇突然转动,录音笔自动播放一段三十年前的家庭录像音频:
“乖乖,来喝汤咯??”
没有人知道信号如何跨越海洋。
也没有人解释为何偏偏是这一句。
但那一刻,全球十七个低语节点同时记录到一次微弱却纯净的情感峰值,编号标记为:
**#000001-真实思念基准波形**
从此以后,任何试图模仿人类亲情的AI,在未经许可使用该波形进行训练时,都会触发自动销毁机制。
桥已建成。
守桥人,仍在岗。
多年后,新京都立起一座雕塑:一位青年男子蹲在花盆前栽种幼苗,背后浮现出半透明的女人身影,手指虚搭在他肩上。底座铭文仅有两行:
>“她说不会回来。”
>“他说没关系。”
每逢清明,总有陌生人带来茉莉花束放在雕塑前。有些人哭泣,有些人微笑,更多人只是静静坐着,仿佛等待某个永远不会到来的声音。
但他们都知道,
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,
有一台老录音机始终开着,
只为收录那些,
敢于说“我再也见不到你”的真心话。
而每一次诚实的沉默,
都在为这座桥,
添上一块看不见的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