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> 第469章 为统筹海防塞防大计并倡国防教育事(第2页)

第469章 为统筹海防塞防大计并倡国防教育事(第2页)

“你觉得,这场‘开口节’能持续多久?”王浩忽然问。

“只要还有人愿意听,就能一直持续。”陈默答,“怕的不是没人问,而是没人愿意回应。”

王浩点点头,忽而一笑:“你知道吗?我们班已经有十几个同学主动去心理辅导室登记谈话了。还有人组建了‘家庭问答社’,每周组织一次亲子对话日。”

陈默怔了怔,随即欣慰地笑了。

他知道,这场变革正在以最细微的方式渗透进日常。不是靠法令强制,不是靠媒体宣传,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,在一个个具体的时刻,选择了说出心里的话。

那天下午,学校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集会。

没有领导讲话,没有颁奖仪式,只有三十张椅子围成一圈,摆在操场中央。每张椅子背后都挂着一块小牌,写着一个人的名字??全是过去一年里因心理问题休学、退学,甚至轻生未遂的学生。

他们的家人来了,朋友来了,老师也来了。

主持人是高二年级的一名女生,她站起身,声音平静却有力:“今天我们不纪念死亡,我们纪念那些差点被沉默夺走的生命。我们邀请每一位家属,坐到属于你们亲人的位置上,然后,对他们说一句你从未说过的话。”

一位父亲坐在儿子的椅子上,双手紧握,声音沙哑:“儿子,爸爸以前总说‘男子汉不能哭’,可我现在想告诉你……我也哭过很多次。我不该要求你坚强,而不给你软弱的权利。”

一位母亲抱着女儿的照片,喃喃道:“宝贝,你说你不配活着,可你知道吗?你是妈妈这辈子最大的骄傲。我没能及时抱住你,是我的错。”

一圈轮下来,操场上已是一片啜泣。

但没有人尴尬,没有人逃避。

因为他们终于明白,眼泪不是软弱的象征,而是心灵解冻的迹象。

当晚,陈默收到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:

【我是十年前那个在直播间提问却被骂“矫情”的女孩。那时我刚失去母亲,问了一句“人死了是不是就永远听不到爱了”,结果被刷屏嘲笑。昨晚,我在阳台上对着星空喊出了这句话。没想到,邻居阿姨敲门送来一碗热汤,说她也常这么想。谢谢你们,让我知道,我不是一个人在痛。】

陈默闭上眼,久久无言。

他想起《续问录》最后融入木印前浮现的那一行小字:

>“天下之大,无非一问;人心之远,不过一听。”

第二天清晨,他前往西安考古现场。

石碑已被完整挖掘出来,安置在临时展馆中。专家们仍在争论它的年代与来源??碑体材质确为唐宋时期,但碑文风格却前所未见,既非官方诏令,亦非私人铭文,倒像是某种公共宣言。

唯有陈默清楚,这是“归问之力”在历史长河中的回响。当千万人同时真诚发问时,那种精神共振足以穿透时间壁垒,在过去的土地上留下痕迹。

他在碑前站了很久,忽然感到胸前木印微微发热。

低头一看,印章表面竟浮现出细密纹路,如同电路般延伸开来,最终形成一幅微型地图??赫然是全国所有设立“问墙”的城市坐标,且每一处都闪烁着微弱的金光。

更令人震惊的是,地图下方还浮现一行新字:

>**“问潮未止,司职待承。

>汝虽熄印,然火已传薪。

>下一人,已在路上。”**

陈默心头一震。

他还未及思索,手机再次响起。这次是教育部紧急联络人打来的。

“陈老师,我们在整理明代档案时发现了一份密档,编号‘镇问-零号’,内容涉及‘归问司’的起源。但文档加密极深,技术部门无法破解。唯一线索是……它需要一枚‘心印’才能开启。”

对方顿了顿,“您胸前那枚木印,可能是唯一的钥匙。”

陈默沉默片刻,答道:“我马上到。”

三小时后,他踏入国家档案馆地下三层。

密室冰冷幽深,中央摆放着一台特制扫描仪,连接着一面巨大的投影屏。工作人员将一份泛黄卷轴放入仪器,屏幕上立刻跳出复杂的符码锁链,层层嵌套,宛如迷宫。

陈默摘下木印,轻轻按在识别区。

刹那间,光芒四射。

符码如冰雪消融,逐一瓦解。最终,一段尘封五百年的文字缓缓显现:

>**“洪武十五年,太祖设‘归问司’,非为控民,实为察政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