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> 第470章 系统发力(第2页)

第470章 系统发力(第2页)

他知道,这份问题未必能立刻改变现实,但它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再完全封闭的系统。就像当年林小雨问母亲一样,只要有人肯听,火种就不会熄灭。

当天下午,教育部联合社科院召开紧急研讨会,主题定为“归问机制的社会转化路径”。陈默受邀出席。会议地点设在故宫东华门旁的一栋民国建筑内,原为清末宪政编查馆旧址,颇具象征意味。

到场者有心理学家、法学家、教育官员、基层教师代表,甚至还有两名曾参与“镇问档案”破译的技术专家。气氛庄重而不失开放。

主持人开门见山:“目前全国已有两千三百余所学校设立‘问墙’,一千六百个社区建立‘倾听角’,‘家庭问答日’覆盖超八百万家庭。但我们也收到大量反馈:很多人愿意问,却担心无人答;有人鼓起勇气说出创伤,却被反讽‘情绪作祟’;更有地方部门视‘归问运动’为不稳定因素,试图压制。”

一位来自云南的心理咨询师发言:“我在边境县做过调研,许多留守儿童写下‘我想爸妈回来’‘我觉得自己是个累赘’这样的问题,投进问箱后,半年都没有回音。不是没人看,而是没人敢回应??老师怕担责,村干部怕惹事,亲戚怕尴尬。”

会场一时沉寂。

陈默缓缓起身:“我们常以为,倾听是最容易的事。其实不然。真正的倾听,是一种承担。它意味着你要准备好接受对方的情绪、质疑、痛苦,甚至是对你的批评。如果我们只鼓励‘问’,却不训练‘听’,那么再多的问箱,也不过是新时代的焚化炉。”

众人默然。

这时,技术专家展示了一组数据:通过对“国民对话平台”近三年百万条提问的大模型分析,发现公众最频繁提出的五大核心问题依次为??

1。我说的话真的有人在乎吗?

2。为什么诚实反而会被惩罚?

3。爱一定要用牺牲来证明吗?

4。贫穷是不是一种原罪?

5。改变可能吗?

“这些问题,”专家总结,“不属于任何单一领域,它们穿透教育、法治、经济、伦理,直指社会信任的根基。”

散会后,陈默独自留在会议室。窗外夕阳斜照,紫禁城的琉璃瓦闪耀金光。他忽然意识到,这座曾经禁锢万言的皇城,如今竟成了见证言语解放的地标。

当晚,他接到李维电话。

“南极θ波网络又出现了异常波动。”李维语气凝重,“不是干扰,也不是衰减,而是……增强。频率提升了18%,且呈现出规律性脉冲,像某种回应信号。”

“回应?”陈默皱眉。

“对。就像我们发出一个问题,另一端给出了答案。”李维停顿片刻,“更奇怪的是,这些脉冲编码经解构后,竟与明代《归问司日录》残卷中的批红笔迹高度吻合??全是朱元璋亲笔批示的‘准奏’‘速查’‘朕已知’之类。”

陈默心头一震。

难道五百年前的“听天声”制度,不仅留下了精神遗产,还在某种维度上形成了持续共振?当现代人真诚发问时,那段被压抑的历史记忆,正以量子态的方式悄然回应?

他想起考古队最新报告:西安石碑下方又挖掘出一处密室,出土九只陶罐,每罐内藏竹简数十片,内容均为百姓上书原文,时间跨度从洪武十七年至永乐元年。其中一片记载:

>“陇西民张五娘泣诉:夫役死于修河,官称病故,实则饥疲交加,尸骨未还。妾有一问:若为民死,何不得哀荣?若为役亡,何不恤其家?

>??批:查实,抚银三十两,追授义民。”

多么朴素的正义。

第二天清晨,陈默驱车前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,参加一场由学生自发组织的“归问之夜”。

校园礼堂灯火通明,舞台中央摆着一张老式课桌,桌上放着一面铜镜、一支毛笔、一本空白册子??象征“照见真心,执笔记问”。

活动开始前,一名女生走上台,手捧一封信:“这是我爸写的遗书。他去年自杀未遂,被救回来后一直不肯说话。昨晚,我把我这些年写给他的问题读给他听??‘你为什么觉得我们不需要你?’‘你是不是觉得失败就不配活着?’……他哭了,然后给了我这封信。”

她展开信纸,声音哽咽:“上面只有一句话:‘对不起,我一直以为沉默才是爱。’”

全场寂静,继而掌声雷动。

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,五十多名师生登台,提出他们从未说出口的问题:

“妈妈,你每次夸我‘懂事’的时候,是在感谢我还是在心疼我?”

“老师,您当年劝我放弃艺术梦想,是为我好吗,还是怕我失败让您难堪?”

“国家,当我遵守规则却依然活得艰难时,您能不能先问我一句‘哪里出了问题’,而不是让我自我反省?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