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捉妖 > 第737章 对是朕下的令(第1页)

第737章 对是朕下的令(第1页)

姜云顿时竖起耳朵。

方天纵笑着伸出三根手指:“我们六位圣人,能在当初几十位圣人的混战之中活下来,可都没你想的那般简单。”

“想杀任何一人,最起码,也得三位圣人联手,才能将其彻底杀死。”

。。。

南荒的火柱冲天而起,撕裂了阴雾,也撕开了人心深处最坚硬的壳。那一夜,不只是小女孩点燃了一堆干草,更是她用记忆的灰烬,唤醒了沉睡三百年的魂。火光映照之下,十二道先民之影缓缓消散,化作点点金尘,随风飘向九州四野。他们终于不再逃了。

而那口泥锅,在烈焰中竟未烧毁,反而通体泛出温润玉色,仿佛被岁月重新打磨过一遍。小女孩抱着破碗跪在火前,泪水滴入锅底,发出“滋”的一声轻响,随即腾起一缕白烟,袅袅升空,凝成一个字:**安**。

千里之外,初心屋的古锅猛然震颤,锅盖高高飞起,蒸汽如龙盘旋,在梁间写下两行字:

**南荒火复,愿脉重续。**

**心灯不灭,自有归途。**

阿火仰头望着,喉咙发紧,眼眶发热。他伸手去接那飘落的蒸汽余痕,指尖却只触到一片虚无。可他知道,那不是幻觉??那是回应,是共鸣,是千万里外一颗小小的心跳,撞上了这口老锅的脉搏。

沈念站在窗边,望着南方渐明的天色,低声道:“这一盏火,烧得艰难。但它烧起来了,就再也压不住了。”

阿火转头看他:“你说……她会来吗?”

沈念微微一笑:“不来也没关系。只要她还在煮面,就等于一直在这里。”

话音刚落,门外传来脚步声。不是一人,而是许多。孩子们依旧每天清晨围坐在石阶上,捧着热碗,眼睛亮亮地等面出锅。那个曾问“你会教我们吗”的小女孩,如今已能独立搅动汤勺,手法虽稚嫩,却极认真。她一边吹气一边说:“老师说,火候要听锅的声音,不能只看眼睛。”

阿火笑着点头,正要说话,忽然察觉灶台下的地砖微微震动。他蹲下身,耳朵贴上去,听见一种奇异的节奏??像是心跳,又像是脚步,由远及近,踏在大地血脉之上。

“怎么了?”沈念皱眉。

“有人来了。”阿火轻声说,“不止一个。”

他们走出门时,晨雾尚未散尽。远处山路上,影影绰绰现出一行人影。有老有少,衣衫褴褛,背负行囊,肩挑扁担。最前头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,拄着一根竹杖,步履蹒跚,却走得极稳。她怀里紧紧抱着一口锈迹斑斑的小铁锅,像护着婴儿一般。

孩子们安静下来,默默让开一条路。

老人走到初心屋门前,停下脚步,抬头望着檐下铜铃。风吹过,铃不动,但她眼角却滑下一滴泪。

“我走了三十七年。”她声音沙哑,“从南荒走到北漠,又从西海翻过昆仑。一路上,我靠卖茶水、缝补衣裳活命,可无论多穷,我都舍不得扔掉这口锅。”她轻轻抚摸锅沿,“这是我娘留给我的。她说,只要锅还在响,家就没断根。”

阿火怔住。

老人抬起头,目光落在他脸上:“昨夜,我在梦里看见一个孩子点火。那火很小,可照得很远。我听见有人说:‘别怕,面快好了。’我就知道……该回来了。”

她说完,将锅轻轻放在门槛上,双膝跪地,叩首三次。

身后众人纷纷效仿,一一放下手中锅具??陶的、铜的、铁的,大的、小的,完整的、残缺的。它们静静排列在雪地上,像一支沉默的军队,宣告着归来。

沈念闭目良久,再睁眼时,眼中已有水光。“你们带回的不是锅,”他说,“是愿。”

那一日,初心屋破例开了午市。阿火带着老妪和几位返乡者一同掌灶,十二个灶眼全部点燃。汤滚如沸,香气弥漫十里。人们排着队来领面,不为吃饱,只为闻一闻这久违的人间烟火。

有个少年吃了半碗,突然放下筷子,哭出声来。“我想起来了,”他抽泣着说,“小时候,每次摔跤回家,我妈都会给我下一碗葱油面。她说,疼的时候吃口热的,心就不那么苦了。”

旁边一位老兵默默把自己的面推过去:“吃吧,孩子。这一碗,是我替我娘给你的。”

没有人说话,只有锅铲翻动的声音,勺子碰碗的轻响,还有偶尔传来的啜泣。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,比任何钟鼓更庄严,比任何经文更动人。

夜深人静后,阿火独自守灶。他往炉膛添了把柴,火光跳跃,映在他布满烫疤的手背上。他忽然想起小时候,自己蜷缩在破庙角落,饿得发昏,直到一个陌生老头递来一碗素面,笑着说:“等等,面快好了。”

那时他不懂这句话有多重。

现在他懂了。

他轻轻抚着古锅,低声说:“你也记得那个人吗?”

锅没回答,但蒸汽悄然升起,在空中画出一个模糊的人影??佝偻,戴斗笠,手里端着一碗面,正转身离去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