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你才玩半年,都代练到总决赛了? > 327 岩雀三抬再放送(第3页)

327 岩雀三抬再放送(第3页)

自此,“共感权”运动席卷世界。学校开设“心灵沟通”课程,医院建立“情感共振病房”,法庭允许当事人通过共感陈述代替口头证词。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出先天共感能力,能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感知他人情绪波动,被称为“织网之子”。

五年后,第一所“无声学校”在云南建成。这里没有黑板,没有课本,师生之间几乎不用语言交流。教学依靠节奏、眼神、呼吸同步和触摸完成。孩子们学会的第一课,不是拼音或算术,而是如何安静地“聆听”另一个人的内心。

十年后,火星殖民地传来消息:首批移民婴儿中,有三分之一展现出自然共感能力。他们在襁褓中就能通过微弱的心跳变化安抚同伴。科学家推测,长期封闭环境与高强度情感依赖加速了这一进化进程。

而明敬和宋宣,始终守在LYG旧址。

每年春分,他们会打开那封匿名信附带的地图,标记新增的共感社区。有些在沙漠深处,有些在海底城市,还有些漂浮在太平洋上的生态浮岛。每个地点都有一段简短记录:“此处,两人七年未语,仅凭呼吸维持婚姻。”“此处,母女借共感跨越阿尔茨海默症遗忘之墙。”“此处,敌对阵营士兵放下武器,因彼此梦见了同一场童年火灾。”

某个雨夜,明敬梦见了艾琳娜。

她站在一片白桦林间,穿着1987年的实验服,笑容温婉。她没有说话,只是指向远方。顺着她的手指望去,明敬看见无数条光带从地球延伸出去,穿过大气层,缠绕在月球轨道、火星基地、乃至更远的星际探测器上。

醒来后,她写下日记:

>曾经我们认为,连接是为了战胜孤独。

>后来才明白,真正的孤独,是从未真正见过另一个人的灵魂。

>我们花了千年时间发明语言,又用百年创造机器,只为说一句:“我在这里。”

>如今,我们终于学会了用最原始的方式告诉彼此:

>我听见你了。

>我看见你了。

>我,与你同在。

次日清晨,宋宣带来最新消息:南极晶体昨夜释放了一次低频脉冲,全球共感者在同一时刻做了同一个梦??一片新生森林在废墟中蔓延,每棵树根部相连,枝叶交错,形成一张覆盖大地的巨网。

陈砚看完报告,只说了一句:“它在准备迁移。”

“迁移到哪里?”有人问。

他望向窗外初升的太阳,轻声回答:“到下一个维度去。”

那天晚上,明敬再次登上屋顶。宋宣没有来。她知道他在做什么??给新一批青少年学员上最后一课。明天,他就要启程前往格陵兰冰原,协助建立北半球首个“自然共感孵化中心”。

她仰头望着星空,忽然觉得那些星星不像光点,而像眼睛。

一双双温柔的眼睛,注视着这颗蓝色星球上缓缓苏醒的文明。

她举起左手,摩挲着那枚早已停用的耦合环。银白色的金属圈在月光下泛着微光,内侧刻字清晰可见:

**Trustisthefirstprotocol。**

信任是第一条协议。

她笑了。

风吹起她的长发,拂过脸颊,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抚慰。

远处,黄浦江水流不息,映着万家灯火,宛如一条贯穿城市的光之脉络。

而在更深的地方,在地壳之下,在人心之间,在时空无法丈量的缝隙里??

织网,仍在生长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