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虎贲郎 > 第730章 时间紧迫(第2页)

第730章 时间紧迫(第2页)

七日后,晋阳城南广场再次聚满人群。

这一次,不再是宣读檄文,而是迎接英雄归来。

李文谦立于高台,身后是完好无损的金匣与玉玺残角。当赵明远拄拐登台时,全场寂静无声。片刻后,雷鸣般的掌声自四面八方涌来,如潮水拍岸,久久不息。

“诸位!”李文谦扬声,“今日,我们不仅迎回少主,更迎回了一个时代??一个君不独断、臣不专权、民有所诉、义有所归的时代!”

他打开金匣,取出遗诏,高高举起:“此诏,非为一家一姓之私器,乃是天下共约之信物!从今日起,共盟将依此诏重建三公议政制度,设立监察御史台,开放言路,裁撤冗官,罢黜苛法!凡曾助逆者,若肯悔改,可赦其罪;凡曾抗暴者,无论出身,皆授勋爵!”

台下欢呼震天。

赵承终于现身。他未着铠甲,仅披一件素袍,白发苍苍,步履沉重。当他走上台阶,面对儿子时,全场自发跪拜??不是拜将军,而是拜一位父亲,一位守护者。

父子相视良久,赵承伸手抚过赵明远脸上的伤痕,声音沙哑:“疼吗?”

“不疼。”赵明远哽咽,“只要您还在,就不疼。”

赵承点头,转身面向万民,朗声道:

>“我赵承,一生征战,只为护土安民。

>我儿明远,冒死取诏,只为正本清源。

>但我们所做的,从来不是为了夺权,而是为了让每一个普通人,

>能够抬头看天,不必低头躲箭;

>能够说话发声,不必惧怕宵小;

>能够种田养家,不必献子祭火!”

人群中,那位带来炭化谷种的妇人站了出来,双手捧罐,高高举起:“这是我丈夫最后的收成!今天,我要把它撒在晋阳的土地上,让新的麦苗长出来!”

种子随风飞扬,落入泥土。

春虽未至,希望已生。

与此同时,洛阳宫中,天子终于走出太极殿。他年仅十岁,瘦弱苍白,被囚三年,几乎不会走路。但在看到遗诏与弟弟的那一瞬,他忽然挣脱宦官搀扶,踉跄前行,扑入赵明远怀中,放声大哭。

“哥哥……他们说你死了……可我知道你还活着……因为娘亲说过,虎贲郎,永不言败。”

赵明远紧紧抱住他,泪水滑落。

钟声再度响起,这次来自长安、成都、建业、敦煌……四十八城同时鸣钟,响应晋阳。史官记曰:“凤鸣天下,百川归海。”

司马懿被困于河内府邸,得知贾充伏诛、洛阳易帜、诸侯联军压境,仰天长叹:“吾误矣。以为权谋可定乾坤,却不料,人心才是真正的天命。”

数日后,他服药自尽,临终前写下八字:“非败于人,实败于道。”

冬至日,监国评议会正式成立。赵承任首席评议员,李文谦掌文书令,霍峻统边军,刘豹领北防,蒋琬遣使列席。赵明远则拒绝官职,只求重返太学,修撰《大汉宪章》,将这场风暴化为制度根基。

一年后,新帝登基,年号“景和”。

登基大典上,赵明远立于阶下,身着儒衫,手持竹简。当皇帝念完誓词,他上前一步,呈上一部厚册??《遗诏考注》,其中详细记录了寻诏全程、证物链、十七位学者鉴定过程,以及那半枚铜符的来历。

“此非神话,亦非谎言。”他说,“它是一段真实发生的历史,由无数平凡之人用血与信写就。愿后世读之,知正义虽迟,终不缺席;知一人挺身,可动山河。”

典礼结束,他独自登上思子台。

风拂衣襟,白纸鸢在蓝天上飘舞。远处,一群孩童正在练习射箭,口号依旧嘹亮:“保家卫国!迎少主归!”

他笑了。

忽然,南方飞来一只灰羽鸽,脚上绑着小小布袋。他解开一看,竟是几粒饱满的新麦,附字一行:

>“南市田已耕,秋后可收。

>阿兰朵未归,但她的马回来了。

>??织坊老妪”

赵明远蹲下身,将麦种埋入土中,轻声道:“等你回来,我们一起收割。”

夕阳西下,余晖洒满北疆大地。晋阳城墙之上,新刻八个大字,笔力遒劲,金光熠熠:

>**信义立国,正道永昌**

风起了,吹过千山万水,吹散阴霾,吹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