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传我命令,全军夜袭!”段韶沉声道,“趁夜色掩护,攻入城中!”
……
当夜,段韶率军夜袭洛阳,果然趁魏军不备,攻入城中。洛阳城中顿时陷入混战,元子攸亲率禁军迎战,双方于城中巷战。
段韶身披战甲,手持长枪,率军一路杀入皇宫门前,然魏军援军已至,贺拔岳亲率大军入城,与段韶军展开激战。
段韶见势不妙,知洛阳已难攻下,遂下令全军撤退,退守河北旧地。
……
洛阳一战,段韶虽未能攻下洛阳,然其奇袭之举,令魏室震动。元子攸虽胜,然亦知段韶未死,河北仍有隐患。
“段韶虽败,然其志未改。”元子攸沉声道,“传令贺拔岳,命其继续追击,务必彻底铲除段韶。”
高恭之亦道:“陛下,段韶若再逃往辽东,恐高句丽将再度出兵相助。臣建议,立即遣使入辽东,施压高句丽王,令其断绝段韶后路。”
元子攸点头:“即日遣使,命高句丽王不得接纳段韶。若违令,魏军将出兵辽东。”
使者领命而去,洛阳城中,魏军旗帜高高飘扬,百姓安居,然段韶之名,仍在河北各地流传,旧部仍在暗中集结,等待下一次机会。
……
段韶率残部退至河北边境,沿途收拢旧部,兵力虽减,然仍存数千人。他知洛阳一战,已惊动魏军,若再逗留河北,恐将全军覆没。
“将军,魏军已派使入辽东,劝高句丽王勿与我军勾结。”副将低声禀报,“高句丽王尚未回应,然其态度已变。”
段韶沉声道:“高句丽王若真背我,我军将无退路。传我命令,全军北上,绕道幽州,直奔辽东。”
副将惊道:“将军,幽州乃魏军重地,若入幽州,恐将遭遇魏军主力。”
段韶目光坚定:“若绕道幽州,可避开贺拔岳主力,且幽州地势复杂,利于我军游击。若能抵达辽东,尚可再战。”
……
段韶率军北上,沿途风雪交加,寒风刺骨。他身披战甲,却未披风氅,任由风雪扑面,似要将心中郁结一扫而空。随行的不过数千骑,皆是旧部中最为忠心之人。他们一路沉默,皆知此行凶险万分,辽东虽曾许诺相助,然高句丽王心机深沉,未必可信。
段韶心中亦知此行难有胜算,然他不愿就此放弃。他忆起昔日与李或荣共事之景,那时大齐尚存,虽内忧外患不断,然尚有希望。如今李或荣已死,李孝珩亦降魏,大齐之名,几近覆灭。段韶心中悲愤,却仍有一丝执念未灭??若能借得辽东之力,或许尚有一线生机。
“段将军,前方便是辽东边境,是否先行休整?”副将低声问道。
段韶望向远方,天色已晚,风雪愈急,远处山林隐没于白茫茫之中,似无尽头。他沉吟片刻,道:“不必,继续前行。辽东若真有意相助,必已备好营帐。”说罢,策马而行,众人只得紧随其后。
……
辽东王城,高句丽王端坐于殿上,神色冷峻。朝中大臣皆神色凝重,议论纷纷。
“段韶此来,恐非为求援,而是为借兵再战。”一名大臣沉声道,“魏军已平河北,段韶残部不过数千,若贸然出兵,恐引火烧身。”
“然段韶曾助我高句丽击退魏军,亦非全无价值。”另一大臣道,“若能借其牵制魏军,或可为我高句丽谋得更大利益。”
高句丽王沉吟不语,目光深沉。他素知段韶为人,智勇双全,然亦知魏军势大,若贸然出兵,恐将引火烧身。他虽曾许诺相助,然如今局势已变,段韶此来,恐非昔日之段韶。
“传段韶入殿。”高句丽王终于开口。
不多时,段韶步入殿中,风雪未散,战甲上仍覆着一层薄雪。他拱手行礼,神色沉稳:“段韶拜见高句丽王,愿借兵南下,复国大计,尚可一搏。”
高句丽王淡淡一笑:“段将军,魏军已定河北,贺拔岳、宇文泰皆非易与之辈。你此番南下,胜算几何?”
段韶目光坚定:“胜算虽低,然大齐之火未灭,段韶愿以一己之力,再燃齐火。”
高句丽王沉吟片刻,缓缓道:“段将军忠义可嘉,然辽东亦需自保。若魏军南下,辽东恐难独善其身。本王愿出兵五千,助段将军一战,然若战事不利,辽东将不再干涉。”
段韶闻言,心中微震。他知高句丽王已生退意,然能得五千兵,已是不易。他拱手道:“多谢高句丽王,段韶定不负所托。”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