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我的哥哥是高欢 > 第278章 未来的国都(第2页)

第278章 未来的国都(第2页)

高澄笑了笑:“我早就不是什么太子了。我现在最怕的,不是得罪权贵,而是看见孩子眼里的光一点点熄灭。”

夏日炎炎,归仁堡的学堂扩建完工。新教室能容纳六十人,墙上刷了石灰,挂着亲手绘制的地图与算表。学生们学会了写诉状、记账、测量田亩。更有几个少女组成“女学组”,专研医草与接生术,誓言要让草原上的女人不再因难产而死。

某日午后,高澄正在批改作业,忽见红绡匆匆进来,脸色发白。

“怎么了?”他问。

“晋阳……来人了。”红绡声音颤抖,“是大理寺的差役,带了镣铐和诏书……说是奉旨捉拿‘逆党余孽’,名单上有三个学生的名字。”

高澄猛地站起,拐杖撞翻了桌角的油灯。

“荒唐!”他怒喝,“哪来的逆党?他们不过是写了篇文章,批评屯粮官克扣军粮!”

“可他们在文章里引用了您的《北行录》……还说‘今之官吏,犹昔之豺狼’……被人告发为诽谤朝廷……”

高澄深吸一口气,强压怒火。他知道,新政推行越深,阻力越大。那些被罢免的官员亲属、失势的世家门客,早已视归仁堡为眼中钉。而皇帝虽支持改革,却也不能完全摆脱旧势力掣肘。

他当即召集民议庭紧急会议,并亲自写下辩文,陈述三名学生的文章出自课堂练习,内容基于事实调查,且已通过教师审阅,属于合法议政范畴。他更强调:“若连批评几句贪官都要戴枷锁,那‘民议庭’就是个笑话,‘新律’也不过是一纸空文。”

当晚,他命人将辩文誊抄十份,由快马分送晋阳、并州、幽州等地的巡田御史与寒门出身的监察官。同时,在学堂门前挂起白幡,上书四个大字:“言论不死”。

次日清晨,百余名村民自发聚集,手持农具,围守学堂。男男女女,老老少少,不分胡汉,齐声高呼:“我们要说话!我们要写字!我们不怕牢狱!”

第三日,李慎再度骑马而来。这一次,他不再是孤身一人,身后跟着六名御史、两名兵部主事。

他走进人群,朗声道:“奉陛下密旨:经查,三生所作文章属实,所述贪弊已有证据佐证。现将涉事屯粮官革职查办,三人无罪释放。另谕:凡因言获罪者,一律平反;今后民间议论政事,只要不出于私仇诬陷、煽动暴乱,皆属合法权利,任何人不得打压。”

人群爆发出震天欢呼。有人放起了自制的烟火,那是用硝石与竹筒做的,噼啪作响,照亮了半个夜空。

李慎走到高澄面前,深深一揖:“先生,您是对的。制度若不能容忍批评,就不可能进步。我在大理寺这一年,看到太多案子,都是因为一句话、一首诗、一封信,就把人打入死牢。今天这场风波让我明白??真正的法治,不是让人闭嘴,而是让人敢于开口。”

高澄扶住他的肩:“你能明白这一点,我就放心了。记住,权力最大的敌人,从来不是反对的声音,而是沉默的顺从。”

夏末,归仁堡迎来第一批毕业生。十二名学生全部通过考核,其中三人被选入边学司担任文书助理,两人自愿留下任教,其余则奔赴周边堡寨推广“澄心模式”。

毕业典礼上,高澄亲自为每人颁发证书??那是用桑皮纸手写的,盖着学堂与民议庭双印。最后一名学生是那个曾问他“你是不是从前那个太子”的小女孩。她如今已能流畅书写,还在《北行录》读书会上夺得头名。

她站在台上,大声背诵自己写的结业文:“我叫阿依娜,七岁那年爹娘被说成‘通匪’砍了头。我流浪两年,差点饿死。是先生救了我,教我认字,告诉我人不该怕官,官该怕辜负百姓。我不再是野蛮人,我是归仁堡的学生。我要回去教我的族人读书,让他们也知道??胡汉本是一家,公平才是亲人。”

全场静默片刻,继而掌声雷动。

高澄走上台,将一枝野菊花别在她胸前,轻声道:“你说得对。而我要补充一句:不是你要回去教他们,是你已经教会了我们所有人。”

秋风起时,晋阳传来喜讯:高洋颁诏,正式确立“民议日”制度,全国推行。每年九月初九,百姓可集会议政,学子可面见官吏陈情,地方须设记录官如实记载,违者罢官。同时,《新律》增补三条:禁止株连、保障言论、尊重遗体。

诏书末尾写道:“朕观归仁之变,始信天下非不可治,而在用心。若皆如高澄之所行,则九州清平,指日可待。”

然而,喜悦未久,边报突至:北方铁勒诸部因旱灾缺粮,数千牧民南下求生,部分青年劫掠边境村落,引发冲突。朝中大臣多主张出兵镇压,称“胡虏本性难移,不打不服”。

高澄闻讯,连夜写下万言书,派红绡快马送京。他在书中痛陈:“灾荒非叛乱,求生非作乱。今日之‘寇’,昨日亦曾纳税服役。若因饥寒而剿之,是逼民为贼。不如开仓赈济,设市交易,许其以牲畜换粮,辅以工代赈,筑路修渠,既解其困,又利我边防。”

他还附上一张详图,标明可安置难民的十三处荒地,并建议成立“胡汉共管会”,由双方代表共同决策,避免误解与欺压。

半月后,圣旨抵达:采纳高澄之策,暂不开战,设“北境安民司”,由归仁堡牵头试点。首批十万石粮米即日启运。

高澄立刻组织人力,在边境搭建临时营地,设立粥棚、医馆、儿童收容所。他亲自带队深入铁勒营地,与部落长老谈判。起初对方戒备森严,箭上弦,刀出鞘。但他不带护卫,只携几名翻译与医者,捧着药箱与粮袋走入帐中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