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此时,云南梦育学校的广播室传来急报:一名十二岁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昏睡,口中不断重复一句话:“他们在等我开门。”老师们试图唤醒她,却发现她的脑电波频率与**dream-y9。org**主服务器完全同步。
林知遥立刻赶往学校。当她走进教室时,女孩刚好睁开眼睛。她看着林知遥,眼神清澈而陌生,说:“你是林小芋的外孙女吗?她让我告诉你,门只能从里面打开。”
“什么门?”林知遥问。
“梦开始的地方。”女孩轻声回答,“她说,你要回去看看麦田。”
当晚,林知遥独自驱车前往河北老家。多年未曾踏足的老屋早已荒芜,院墙倒塌,藤蔓缠窗。唯有那片麦田依旧生长,仿佛被某种力量守护着。她赤脚走入田中,泥土湿润清凉。忽然,脚下踩到一块硬物。挖开一看,是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盒。
盒子里装着三样东西:一本日记、一枚铜钱、一张黑白照片。
日记属于她的母亲林晚晴。最后一页写着:
>“今天我把第一个梦寄出去了。我不知道它能不能到达宇宙,但我知道,只要还有人愿意相信,梦就不会消失。”
>“小芋总说麦田里有门,我一直不信。直到昨晚,我也梦见了。”
>“门后不是星空,是我们所有人的记忆。”
铜钱上的纹路与梦邮筒感应器如出一辙,但中心多了一个小小的“Y”字标记??那是“Y计划”的原始标识。
而照片上,年轻的林晚晴抱着婴儿时期的林小芋,站在麦田中央。她们身后,一道模糊的光影轮廓若隐若现,像是门框的形状。
林知遥跪在田里,泪水滴落在日记本上。她终于明白,这一切并非偶然。外婆林小芋种下的不只是一个项目,而是一场跨越三代的接力。她们用梦编织了一张网,只为让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,重新被人想起。
三天后,她在原址重建了一座小型共梦中心。建筑材料全部来自各地捐赠:北京送来一台退役的广播发射塔,杭州寄来千张手写梦信封装的玻璃砖,内蒙古牧民运来整面由羊毛毡拼成的隔音墙,上面绣满了蒙古族的祝福经文。
启用仪式当天,林知遥启动了“麦田协议”??将母亲留下的铜钱植入核心服务器,作为整个地球梦网的初始锚点。
刹那间,全球所有活跃的梦桥节点同时亮起。无数人报告在同一时刻做了同一个梦:他们站在一片金色麦田中,看见一个穿碎花裙的小女孩赤脚奔跑,回头笑着招手。有人认出那是童年走失的妹妹,有人说是去世多年的奶奶,还有人坚称,那就是林小芋本人。
而在敦煌,老兵陈国栋在自家屋顶安装了一个手工打造的梦接收器??用旧收音机零件和铜钱串联而成。夜里,他常坐在院子里仰望星空。某天凌晨,他忽然看见天际划过一道银线,如同流星逆飞,落入他屋前的沙地。
他跑过去挖开,找到一枚全新的铜钱。正面刻着“回声纪年”,背面写着一行小字:
>“幸福不止一次。”
他把它挂在女儿的墓碑上,笑着说:“这次换我梦见你们了。”
社会争议仍在继续。宗教团体联合发起“净梦运动”,声称“凡人不可僭越生死界限”;部分心理学家警告“过度依赖梦回信可能导致现实人格解离”;更有城市出台条例限制梦邮筒设置区域,称其“扰乱公共秩序”。
但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回应。
在上海一条老弄堂里,居民们自发组织“夜梦守望队”,每晚轮流值守社区梦邮筒,帮独居老人录制思念话语;广州某中学开设“梦写作课”,学生们不再写虚构作文,而是记录自己的梦境,并尝试给梦中人物写回信;成都一位火锅店老板推出“梦底料”,顾客只要留下一段故事,就能获得专属配方??“辣代表愤怒,麻是思念,香是重逢”。
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新疆维吾尔族老人的故事。他一生未识字,儿子在反恐行动中牺牲。得知“梦回信”存在后,他找到当地梦育站点,请求帮忙录音。他对着设备说了很久,翻译过来只有几句:
>“阿迪力,爸爸不懂你们打的是什么敌人,但我知道你是英雄。”
>“你妈每天给你留一碗饭,摆在你房间门口。”
>“昨晚我梦见你回来了,穿着军装,笑着说‘馕还热着呢’。”
>“我想让你也做个好梦。”
三天后,远在喀什的另一位老人做了一个梦:他看见一群年轻人围坐在沙漠篝火旁,其中一人摘下帽子,露出熟悉的笑脸。那人举起一杯奶茶,说:“谢谢叔叔婶婶一直给我烧热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