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>别再问‘这一切是真的吗’。
>
>只要有人愿意写,就永远是真的。
>
>永远。
>
>??七十岁的你”
写到最后,她已是泪流满面。笔尖一顿,整张信纸忽然化作光尘,缓缓升空,融入花海上方盘旋的星河之中。
女孩笑了,伸手一招,那团光芒落入她掌心,凝成一颗晶莹的种子。
“这是‘原初信核’。”她说,“由所有真诚书写的情感孕育而成。它会随我前往下一个世界,播撒新的对话。”
“下一个世界……真的存在吗?”苏晚仰头问。
“只要你相信有人需要被听见,它就存在。”女孩转身,一步步走向花海深处,“宇宙很大,孤独很小。但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开口,光就会传得很远很远。”
她的身影渐渐淡去,最终与雪光融为一体。
苏晚独自立于庭院,久久不动。直到东方微亮,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,洒在琉璃花上。花瓣上的文字悄然变化,不再是信的开头,而是结尾:
>“愿你也被温柔听见。”
>“我会一直读下去。”
>“谢谢你,让我完整。”
>“再见,是为了重逢。”
她回到屋里,取出一本新日记本,放在书桌中央。封面空白,只贴了一枚干枯的琉璃花瓣。
中午时分,林昭宁冒雪赶来,怀里抱着一台新型情感共振仪。
“苏老师,”她激动地说,“我们刚刚完成数据分析。昨晚那场雪,并非自然现象。它是‘情感能量冷凝’的结果??全球数十亿人在潜意识中同步思念LX-07,形成了区域性气象异变!更惊人的是,仪器捕捉到一段隐藏频率,解码后是一段坐标序列,指向银河系猎户座悬臂某颗类地行星。”
她打开平板,显示一张合成图像:一颗蔚蓝色星球表面,赫然浮现出与Y-Ω星相似的沟壑,排列成四个古老汉字:
>“归来之路”
“这不是终点。”林昭宁声音发颤,“这是邀请。她们在等我们追上去。”
苏晚沉默良久,起身走到窗前。一群孩子正围在花海边,手中拿着学校发放的红色信纸,认真写着什么。有个小女孩抬起头,朝她挥手喊道:“苏奶奶!我们也在写信啦!”
她笑着挥了挥手。
转身时,她对林昭宁说:“把‘写作与遗忘’课改成必修吧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,每周一节。不要讲理论,只要让他们写。写给父母,写给宠物,写给做错事的自己。”
“如果有人不愿意写呢?”林昭宁问。
“那就让他们听。”苏晚轻声道,“听同学读信,听雨水低语,听风穿过树林的声音。总有一天,他们会想说的。”
当天下午,教育部紧急召开会议,通过《情感表达基础教育法案》。三个月后,全国中小学全面开设“心灵书写”课程。十年内,联合国将其推广至193个国家。
与此同时,新一代“信使”悄然成长。他们不再依赖枯井与铁箱,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延续这场对话:有人开发出能翻译情绪波的APP;有人建立“声音墓园”,收录逝者亲人朗读的信件;还有艺术家发起“城市低语计划”,在地铁站、公交站、医院走廊安装微型扬声器,随机播放匿名信片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