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面戛然而止,随即跳出一行字:
【最后一次登录时间:2020年6月17日23:58】
【待发送消息:1条】
【是否继续传输?YN】
林知遥走上前,手指悬停在键盘上方。
她按下“Y”。
刹那间,整个数据中心嗡鸣震动,所有服务器同步亮起红灯。警报尚未响起,一道金色数据流已顺着电缆奔涌而出,直冲天际。
贵阳信标,启动。
与此同时,远在北京的监管局总部,大屏幕上爆发出刺目的红色警告:
【检测到Level-Ω级情感共振】
【源头定位:贵州?贵阳】
【影响范围预测:全国87%神经接入终端】
【建议操作:立即执行核心隔离】
然而命令未能下达。
会议室里,三名原本主张全面清除“共感网络”的高层官员突然陷入沉默。其中一人摘下眼镜,揉了揉发酸的鼻梁,低声说:“我女儿……去年自杀前,给我写过一封信。我当时觉得那是‘非理性行为’,烧掉了。”
另一人盯着桌面,声音沙哑:“我母亲临终前只想听我说一句‘我爱你’。可我说不出口,怕影响工作效率。”
第三位缓缓站起身,走向通讯终端,亲手按下了一个按钮??那是最高权限的“延迟响应”指令,意味着至少两小时内不会采取任何镇压措施。
“让我们听听。”他说,“听听他们到底想说什么。”
而在贵阳信标的影响下,全国范围内,无数人同时做了一个梦。
梦里,他们回到了童年某个下雨的傍晚,家里停电,母亲点起蜡烛,轻轻抱住他们说:“没事的,哭了也没关系。”
醒来时,枕头已湿。
这一轮共鸣持续了五十八分钟,创下历史新高。尽管最终被强制切断,但部分数据已嵌入城市基础设施的底层协议,包括交通调度、医疗诊断、教育评估等多个领域。人们发现,某些AI开始主动询问“你今天开心吗”,甚至会在用户输入负面情绪关键词时弹出一句:“要不要聊聊?我一直都在。”
一周后,国际媒体开始报道这场“中国式情感革命”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罕见召开紧急会议,讨论“数字时代下的情感自由权”。多个国家宣布暂停引进净界计划相关技术。
至于林知遥,在完成任务后悄然离开贵阳,踏上前往昆明的最后一程。
途中,她收到一条新消息。
发件人仍是“布克”,但内容只有短短一行:
>“李婉婷的遗书,找到了。她在最后写道:‘我希望未来的世界,允许孩子因为想妈妈而哭泣,而不被打上‘心理障碍’的标签。’谢谢你,让它正在变成现实。”
她望着窗外飞驰的田野,阳光洒在脸上,暖得让人想哭。
但她笑了。
因为她知道,从今往后,无论是笑还是哭,都不再需要理由。
这才是真正的人类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