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8章
《当代》第3期发行一周后,《甜蜜蜜》也登陆全国主要城市。
七、八十年代,中國电影存在首映式,但这个首映式和后世商业化的首映式不一样。
这个年代,只有重要影片,如主旋律电影、重大题材作品,才会在人民大会堂或省市礼堂举办首映式。
后世能查到的,有两个例子,一个是1982年《少林寺》在燕京工人体育馆举办首映,不过这是文化部特批的。
还有就是1984年《高山下的花环》首映式,这是由解放军总政治部主持的,当时首映礼邀请了部队官兵观看。
这两个都是特殊例子,并不具备普遍性。
比较普遍的是内部观摩会。
多数电影先在电影制片厂内部或行业座谈会上小范围放映,听取专家意见后再公映。
要是领导看得直皱眉头——得,这片子就算“胎死腹中”了。
《苦恋》就是这么凉的。
可以说,此时电影首映式的特点就是如此,寒酸中带着庄严,朴素里透着讲究!
《甜蜜蜜》也是采用的这种方式,胡为民听梁晓生说,当时内部放映还请了电影局领导参加放映会。本来内部放映会还请了他,只是他当时上班没时间。
当时观影过程中,本来一切都很顺利,可也差点栽在接吻镜头上。
据说电影局领导大为惊诧,差点把茶杯摔了:“这这这。。。成何体统!”
为此,差点否了电影的公映。
还好,汪厂长资格够老,在他拍着胸脯据理力争下,事情才顺利通过。
不过,这个年代虽然没有首映式,但却有电影宣传。
只是,宣传电影可以,却严禁明星绯闻等宣传手段。一经发现,通报批评都是轻的。
为了宣传《甜蜜蜜》,北影厂和中影采取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。
线上就是纸质媒体的报道。
中影就买下了《大众电影》杂志一期版面,里面不仅详细介绍了电影信息,还有主演介绍,七月刊的封面还是《甜蜜蜜》的电影剧照。
就是这剧照选得跟结婚证似的,男女主角站得比军训还端正。
除此之外,《人民日报:文艺版》和《光明日报》也刊登了《甜蜜蜜》的电影简介和主创访谈,但内容以思想性讨论为主:“我们拍摄《甜蜜蜜》,是为了反映改革开放背景下青年人的理想。”
不过,这一时期电影访谈都这样,毕竟思想上还是偏保守的。
至于线下宣传的“土办法”可就多得去了。
一般来说,影院方面的宣传手段有三种:
第一种是广播车满大街嚎,院方会派人用高音喇叭在城乡播放影片信息,宣传语是“新中國第一部吻戏《甜蜜蜜》即将于七月上映!”
这个宣传语《庐山恋》用过,和汪厂长聊电影宣传的时候哦,他顺嘴提了一句,没想到就被用上了。
啧,连版权费都没给他。
第二种是在影院门口张贴电影海报,这种方式后世也没有舍弃。只不过和后世不同的是,此时的电影海报都是手绘的。
影院美工会在木板或水泥墙上手绘电影海报,风格比较写实。
美工画工好的还好,画工差的,男女主角跟年画娃娃似的。
第三种是派发传单,影院工作人员会在工厂、学校门口发放油印的剧情简介单页。
这三种方式都是这个年代常用的宣传手段,在信息传播缓慢的年代,也确实能起到宣传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