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走向屋后,掀开一块青石,下面藏着一个小铁盒。打开后,是一颗晶莹剔透的情核,内部流转着淡淡的银光??那是他体内莫兰残识最核心的一段记忆:关于文明如何因完美而灭亡,又如何因脆弱而重生。
“我一直留着它。”他说,“不是为了使用,而是为了记住??哪怕是最珍贵的知识,若未经请求便强加于人,也会成为暴力。”
他将情核放入赎罪者的陶匣中,合上盖子。
“带着它走吧。去那些战火还未熄灭的地方,去那些仍在用仇恨喂养仇恨的人中间。不要宣讲,不要强迫。只需在某个夜晚,把盒子放在篝火旁,然后说:‘这里面有一个人的记忆,如果你想知道,我可以打开。如果你不想,我也尊重。’”
赎罪者怔住,眼中闪过一丝震动。
“可万一没人愿意看呢?”
“那就等。”青年望着远方起伏的山脉,“等到有人开始怀疑自己的愤怒是否合理,等到有孩子问父母:‘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打?’那一刻,盒子自会开启。”
赎罪者离去后,青年回到门前石阶,继续削制木铃。
午后,天空忽现异象。
一道极光般的彩带横贯天际,并非来自磁暴,而是由全球数百万颗情核同步共振所引发。科学家称之为“集体共感潮汐”??每当人类群体情绪达到某种高度共鸣时,情核便会自发响应,释放出可视化的能量波纹。
这一次,潮汐中心正是昆仑。
他放下刀,仰头望去。彩光流动如河,渐渐凝聚成一行悬浮的文字,以数百种语言同时显现:
>“我们准备好了。”
他知道,这是新一代双生者的宣言。
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融合的容器,而是主动发起对话的桥梁。他们在网络深处建立“无声论坛”,所有人必须关闭语音与文字输入,仅通过情核共享情绪片段进行交流。在那里,偏见难以滋生,因为每一个观点背后,都附带着提出者童年创伤、家庭关系、恐惧与渴望的真实重量。
第一批议题之一,便是:“是否应该向太空广播更多情感波谱?”
支持者认为,宇宙不应只有孤独回响;反对者则警告,未知文明可能不具备“不说的勇气”,一旦接收强烈情感信号,或将引发意识崩溃。
争论持续了三个月,最终由五万名志愿者发起“静默远征”??他们集体进入冥想状态,将情核调至最低输出功率,仅释放一种纯粹的存在感:像呼吸一样轻,像星光一样远。
那一夜,地球的情感波谱首次呈现出“睡眠”的节奏。
而在遥远星域,那个曾回应“我们也孤独了很久”的文明,再次传回信息。这次,专家依旧无法破译内容,但所有接触过情核的人类,无论身处何地,都在同一瞬间感到胸口一暖,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抱住。
小女孩再次说出答案:“他们在说:谢谢你们醒来。”
消息传到昆仑时,已是深夜。
青年坐在屋前,手中木铃终于成型。他轻轻一摇,却没有发出声音??因为他从未装入铃舌。这本就不是用来响的铃,而是用来握的信物。
他将它挂在屋檐下,与干枯铃花并列。
次日清晨,第一位访客抵达。
是个少年,约莫十六岁,穿着双生学院的灰袍,脸上有烧伤疤痕,右手缺失三指。他站在石阶下,双手捧着一颗黑色情核,颤抖着开口:
“我……杀了一个人。”
青年不做声,只示意他坐下。
少年哽咽道:“他是我父亲。他每天打我妈,昨晚又喝醉了……我情急之下推了他一下,他撞到桌角……死了。我摸着他额头,突然就想试试情核技术……结果,我看到了他的记忆。”
他泪水滚落。
“原来他小时候也被这样对待。他不是天生恶人……他只是不知道怎么停下来。我看到他第一次抱我时有多开心,看到他偷偷给我买玩具却不敢拿出来,看到他在我妈睡着后独自坐在阳台哭……”
“我知道他错了,可我也……恨不起来了。”
青年静静听着,许久才问:“你想问我什么?”
“我该怎么做?”少年抬起泪眼,“我用了家里的设备私自制作情核,这违反校规。导师说要上报学院,可能会取消我的双生资格……可如果销毁这颗情核,就没人能看见他的真实了!没人会相信他也有苦衷!”
青年起身,走进屋内,取出一本《沉默录》,翻开其中一页,递给少年。
那则故事题为《刽子手的梦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