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风凛冽,吹动他的衣袍,如同战旗猎猎。
而历史的洪流,再次滚滚向前。
赵怀恩站在御书房内,望着手中那份密报,心中却早已波澜不惊。朱瞻坦的动向,早在他的预料之中。这位昔日的故人,终究未能放下心中的执念。
“大人,是否要立刻调兵?”沈墨低声问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焦急。
赵怀恩缓缓摇头,目光沉静如水:“不必。他若真要动手,必会先试探我之反应。我们只需静观其变,便可一网打尽。”
沈墨略一沉思,点头应道:“属下明白了。”
赵怀恩转身,走到窗前,望着宫墙外的夜色。京城的夜,依旧灯火点点,但在这平静之下,暗流早已涌动。
“朱瞻坦虽有旧部支持,但边军将领未必会轻易倒戈。”赵怀恩缓缓道,“更何况,我早已在军中布下暗线。他若妄动,便是自投罗网。”
沈墨低声道:“那我们是否要先发制人?”
赵怀恩微微一笑,语气淡然:“不急。他若不先动,朝廷便无理由出手。我们要等的,是他的破绽。”
沈墨不再多言,默默退下。
……
翌日清晨,赵王朱高燧召见赵怀恩。
御书房内,朱高燧神色凝重:“赵兄,朕听闻朱瞻坦已与边军旧将联络,意图不轨。此事可属实?”
赵怀恩拱手答道:“确有其事。但陛下不必忧虑,臣已布下天罗地网,只等他自投。”
朱高燧皱眉:“可若他真引兵入京,该如何应对?”
赵怀恩神色坚定:“陛下只需稳坐朝堂,臣自会处理。边军虽有旧部,但真正忠于朱瞻坦者不过数人。其余将领,皆可劝服或制伏。”
朱高燧沉吟片刻,终是点头:“好,朕信你。”
赵怀恩叩首:“臣必不负陛下所托。”
……
三日后,朱瞻坦果然动手。
他暗中联络边军将领,策动三营兵马,打着“清君侧”的旗号,兵临京城之外。
消息传入皇宫,顿时朝堂震动。
朱高燧急召赵怀恩入宫。
“赵兄,如今该如何是好?”朱高燧语气焦急。
赵怀恩神色依旧平静:“陛下勿忧,臣已命禁军布防,封锁四门。同时,臣已派密使入营,劝降边军将领。”
朱高燧闻言,稍感安心:“可若他们不降呢?”
赵怀恩淡淡一笑:“那便……兵戎相见。”
……
当夜,城外军营。
朱瞻坦立于帐前,望着远方的京城灯火,心中五味杂陈。
“赵兄,你终究还是选择了这条路。”他低声喃喃。
身旁谋士低声劝道:“殿下,赵怀恩已早有准备,若再不撤兵,恐怕会被一网打尽。”
朱瞻坦沉默片刻,缓缓道:“我知道。但既然已走到这一步,便只能一战到底。”
他转身,对帐下将领道:“明日辰时,全军压境,直取京城。”
众将领命,军令下达。
然而,他们不知道的是,就在他们密谋之际,赵怀恩早已在军中布下眼线,将他们的动向尽数掌握。
……
次日清晨,天尚未亮,京城四门紧闭,禁军列阵,严阵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