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秦人的悠闲生活 > 第三百二十四章 张良的信念(第1页)

第三百二十四章 张良的信念(第1页)

秦,新帝三年,深秋时节。

张良因得了风寒休养了几天,再一次从榻上醒来时,见到熊猫正卧在暖炉边。

矩正在前后忙碌着,炉子上的锅煮着粥。

张良坐在床榻上,闻着粥香,目光又看到了放在床榻边。。。

春风拂过敦煌城外的田垄,新翻的黑土泛着湿润的光泽。农夫们吆喝着牛犋,将一粒粒粟种埋入大地深处。远处渠水潺潺,是去年冬天由曹参亲自主持开凿的“广济渠”,引自党河支流,蜿蜒三十里,灌溉良田千顷。几个孩童赤脚奔跑在田埂上,一边追逐野兔,一边背诵《秦律》中的条文:“凡垦荒者,免税三年;携家西徙者,赐地二十亩。”声音清脆如铃,在旷野间回荡。

刘肥站在渠边,望着这幅生机盎然的图景,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欣慰。他如今已是护羌校尉,统领两千兵马驻守张掖以西,职责不仅是防备胡骑侵扰,更要护送移民、督修水利、巡查屯田。这几月来,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河西走廊西部,亲眼见证了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,一条条驿道贯通沙碛,昔日荒凉的边陲正悄然化作沃野千里。

“校尉大人!”一名小校快步奔来,“敦煌府传来急令,说乌孙使者已抵阳关,请您即刻前往会盟。”

刘肥眉头微挑:“乌孙?他们不是远在天山北麓,素来与我大秦往来稀少吗?怎的突然遣使?”

“据说是为求和亲而来。”小校压低声音,“还带来了宝马十匹、明珠百斛,说是献给皇帝的贡礼。”

刘肥心头一震。他知道,这是朝廷分化西域诸国战略的关键一步。匈奴右贤王暗中联络楼兰、车师等国意图反秦的消息早已传开,而此刻乌孙主动示好,显然是看清了风向。若能借此缔结盟约,则匈奴孤立之势可成。

他当即点齐五百精骑,连夜出发。沿途经过数个新建的烽燧亭障,每十里一座,戍卒持戟立岗,?望四方。夜宿于悬泉置时,驿丞奉上热水与干粮,并低声告知:“昨夜有三批商队通过,皆持有敦煌郡颁发的通行符节。其中一支来自大宛,据说带了汗血马幼驹五匹,准备献给咸阳宫中。”

刘肥点头不语,心中却已勾勒出一幅宏图:丝路畅通,万邦来朝,非靠刀兵征伐,而是以利相诱、以德服人。这才是真正的王道。

三日后抵达阳关,只见关城巍峨,城墙外包砖加固,瓮城内外设有弩台八座,易守难攻。城门前彩旗招展,鼓乐齐鸣,敦煌太守亲自率属官迎候。乌孙使者共十二人,皆披紫貂裘,头戴金冠,为首者名曰“昆莫使臣”,年约五十,目光炯炯,言语虽不通,却姿态恭敬。

双方入城后设宴于府衙正堂。酒过三巡,通译传话,昆莫使臣言道:“我主闻大秦皇帝仁德广被,威震四海,愿结兄弟之盟,永息干戈。特献宝马明珠,恳请赐婚公主,使我乌孙亦沾华夏文明之光。”

此言一出,满座皆惊。连曹参也不禁动容。他缓缓起身,用平稳而庄重的声音回应:“贵国远道而来,诚意昭然。婚姻之事,需奏报朝廷定夺。但我大秦向重信义,既愿归附,必待之以礼。今可先订盟约,互市通商,设驿站互通文书,待圣旨下达,再议婚典。”

使臣大喜,当即取出一卷羊皮地图,献予曹参。图上标注了从乌孙至敦煌的七条通道,包括水源、草场、险隘所在,极为详尽。曹参接过细看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??这不仅是归顺之礼,更是战略投诚。

宴罢,刘肥随曹参登临城楼。夜色如墨,阳关灯火点点,宛如星河落地。风中传来远处驼铃声,悠长而坚定。

“你觉得乌孙可信?”刘肥轻声问。

曹参负手而立,默然片刻才道:“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永恒的利益。乌孙居西域腹地,控扼草原南下要道,若与我联手,匈奴便不得越天山一步。但他们也狡黠得很,今日来求亲,明日未必不会背盟。所以,我们既要纳其归附,也要防其反复。”

“那该如何应对?”

“两个字:羁縻。”曹参转头看他,“授其官号,赐其印绶,使其名义上隶属大秦;同时派驻译学馆弟子为‘监国使’,名为辅佐,实则监察。再许其商人自由往来,但货物出入必须登记缴税。如此,既得其力,又制其命脉。”

刘肥听得心神激荡,忍不住道:“若真能如此,不出十年,整个西域都将纳入版图!”

“不。”曹参摇头,“不是纳入版图,而是融入血脉。你要记住,征服一个地方,不只是插上旗帜,而是让那里的人愿意说我们的语言,读我们的书,遵我们的法,认我们的皇帝为共主。这才是真正的统一。”

刘肥久久无言,只觉胸中热血奔涌,仿佛看见未来某日,西域诸国少年齐聚敦煌译学馆,诵读《诗》《书》,执笔习隶;商旅络绎于道,手持秦币,唱着关中民谣;城池之间,邮传飞驰,律令如一。

就在此时,一名斥候疾驰入城,带来咸阳急报:皇帝已准乌孙和亲之请,将封宗室女为“宁远公主”,择吉日西嫁;同时命蒙恬率军进驻酒泉,威慑楼兰、车师;另遣博士十余人赴敦煌,筹建“西域学宫”,专授礼乐制度、农耕技艺。

消息传开,全城欢腾。百姓燃起篝火,舞袖高歌。老农举杯敬天:“愿我大秦,千秋万代,光照西域!”

数日后,刘肥奉命护送乌孙使团返程。一路穿戈壁、越盐泽,行至玉门附近,忽遇暴风雪骤降。天地混沌,人马难辨方向。幸得随行的译学馆少年精通西域地理,凭借星象与山势判断路径,终带领队伍脱险。

途中,一位乌孙贵族私下对刘肥说:“我在草原听说,你们秦人打仗厉害,可我不信你们能长久守住这片土地。但现在我看到了??你们修渠、种地、建学堂,连孩子都在学规矩。这才叫真正扎根。我们游牧民族,逐水草而居,一生漂泊。或许……将来我们也该学会定居。”

刘肥听罢,只是微笑,并未多言。但他知道,这句话的意义,远胜千军万马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