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秦人的悠闲生活 > 第三百二十七章 枣与书(第2页)

第三百二十七章 枣与书(第2页)

更关键的是,他在每章之后附一小字批注,名为“参校补遗”,实则记录真实史料来源,如“据故韩大夫某口述”“见民间抄本《新郑灾录》”。这些批注不入正文,却随稿流传,日后若有人欲还原真相,自有线索可循。

一日午后,忽有内侍奉诏而来,宣张良即刻入宫。

张良心头一紧,整衣随行。穿过重重宫门,终至甘泉宫偏殿。殿内无人,唯有一老者负手立于窗前,白发苍苍,背影清瘦。

“臣张良,叩见陛下。”他俯身下拜。

老者转身,正是秦始皇。他目光如电,扫过张良面庞,良久方道:“你就是那个写《韩氏遗录》的人?”

“是。”张良坦然抬头,“臣不敢欺君。”

嬴政踱步近前,低声问:“你说韩民卖儿,可有凭证?”

“有。”张良从怀中取出一方绢布,展开呈上,“此乃当年韩地里正所记户口簿残页,载有某户‘以幼女易粟三斗’,日期为昭侯十九年冬。”

嬴政接过,细看良久,手指微微颤抖。“朕也曾读商君书,言‘民弱国强’。可若民弱至卖子,国强又有何用?”

张良垂首:“强国之道,不在竭泽而渔,而在养民如树。根深者叶茂,本固者枝荣。”

嬴政默然半晌,忽问:“你恨秦吗?”

“恨过。”张良直言,“家国俱亡,亲人离散,岂能不恨?可后来我想通了??恨不能复国,唯有记,才能存魂。”

嬴政凝视他许久,终点头:“好一个‘记,才能存魂’。寡人允你继续修史,但有一个条件:不准煽动怨怼,不准鼓吹复辟,不准毁谤现行制度。”

“臣但求如实记述,不添油加醋,亦不遮掩粉饰。”张良道,“若因此获罪,甘愿伏法。”

嬴政笑了:“你倒是坦率。去吧。每月初一,来此面奏进度。寡人想听听,一个亡国之人,如何看待天下兴亡。”

自此,张良得以定期入宫陈述史稿内容。他言语谨慎,却每每以史为引,暗谏时政。如言韩因酷法失民心,实讽秦刑过重;述韩官贪腐成风,意在提醒监察不足;谈韩士人空谈误国,则劝朝廷广开言路,纳谏容异。

嬴政虽未明言采纳,但数月后,果然下诏:减轻夷陵、巫郡等地山民赋税;增设“直谏博士”五名,允许平民上书言事;又命廷尉重审积年旧案,平反冤狱十七起。

朝野震动,皆不知此变何来。唯有少数人察觉,每次变革之前,皇帝总召见那位来自蜀地的文学掾。

时光流转,转眼秋尽冬来。张良在咸阳已居八月。他未置宅邸,仍住太学府宿值房,衣食简朴,闭门修史,极少与同僚往来。唯与乌县令保持书信,得知江原书舍已扩为两院,学生增至六十人,素秋也已入学识字。

一日黄昏,他正校对最后一章《韩亡考》,忽闻门外脚步急促。周昌推门而入,面色凝重:“出事了。”

“何事?”

“你的《韩民纪苦》手稿……被人抄录,流入市井。坊间已有‘韩遗民泣血录’之名,街头巷尾争相传阅。廷尉已查封三家书肆,抓了六个抄写者。”

张良霍然起身:“谁干的?”

“不清楚。但……有人在抄本末尾加了一段话,说‘秦暴甚于虎狼,百姓不如牛马’,并号召六国遗民共起反抗。”

张良怒极:“这不是我写的!”

“我知道。”周昌压低声音,“可现在麻烦的是,陛下震怒,下令彻查。若查到是你泄密,哪怕一字未改,也难逃谋逆之罪。”

张良沉默片刻,忽问:“抄本是从何处流出?”

“据报,最先出现在栎阳一家酒肆,由一名佩剑游士诵读,听者数百,有人当场落泪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