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件人:**科技部政策研究室**
主题:关于《建立区域协同型科研共同体建议方案》的初步反馈
内容很短:
>林翰同志:
>
>您提交的文件已呈报部党组会议讨论。今日上午九时,将召开跨部门联席视频会,请您作为主讲人出席,陈述核心观点。
>
>会议编号与接入方式附后。
>
>??张明远(科技部政策研究室主任)
时间:距离会议开始还有四十三分钟。
王磊一把抓起手机:“我去叫人!津门组的老陈、成都调试组的小吴、西安硬件团队的刘工……让他们全都上线!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战斗!”
十分钟后,实验室变成了临时指挥中心。六块屏幕同时亮起,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骨干挤在镜头前,有的还在工地,安全帽都没摘;有的刚下夜班,满脸倦容却眼神明亮。
“我们都在线。”津门组的老陈说,“你说哪儿,我们就挺到哪儿。”
我深吸一口气,打开PPT。
九点整,视频会议准时接通。
画面中出现十二张严肃的脸??科技部、发改委、人社部、中科院、教育部、工信部……几乎所有相关部委都有代表出席。
主持人正是张明远。
“林翰同志,请开始您的陈述。”
我站起身,面对摄像头,背后是墙上那幅泛黄的合影。
“各位领导,我想先讲一个小故事。”我的声音平稳而清晰,“去年冬天,我们在纺织厂测试新设备时遇到极端低温,传感器频繁失灵。连续三天无法采集有效数据,客户急得要退货。那天夜里,我和王磊带着三个实习生,在零下八度的车间外搭帐篷守设备。没有暖气,没有热水,靠喝白酒取暖。凌晨两点,最后一组参数终于稳定。那一刻,没人欢呼,大家都默默抱在一起哭了。”
我停顿了一下,环视屏幕中的每一张脸。
“我们哭,不是因为成功,而是因为知道??如果我们不坚持,就没有人会替我们坚持。国家投了钱,但我们拿到的从来不是施舍,而是信任。可这种信任,不该被轻易辜负。”
我切换幻灯片,展示出《建议方案》的核心框架。
“目前的科研生态存在三大结构性问题:一是属地化管理导致资源割裂,二是利益分配机制缺失助长恶性竞争,三是个人权益保障缺位造成人才流失。这些问题不解决,再多的高薪引进,也只是拆东墙补西墙。”
发改委一位司长皱眉:“你提出的‘成果共享+利益分成’机制,听起来像企业分红,科研单位怎么操作?会不会引发新的不公平?”
“不会。”我答道,“我们可以借鉴高铁技术输出模式。比如静海研发的算法模块,授权魔都团队使用,按实际产值抽取1。5%作为技术使用费,其中70%返还研发团队用于再投入,30%由国家统筹用于基础研究补贴。这样既避免重复建设,又激励原创。”
人社部代表点头:“这个思路可行。我们正在推动专业技术职称全国互认,配合你们的机制,能形成闭环。”
突然,工信部一位副局长开口:“你说防止恶性挖角,那如果地方为了留住人才,私自提高待遇、违规承诺编制,又该怎么管?”
“成立国家级技术流转仲裁委员会。”我说,“任何跨区域人员调动,必须备案审核。恶意挖角一经查实,取消该地区三年科技专项申报资格,并追究主要领导责任。同时,建立科研人员信用档案,记录其贡献、流动原因及去向,直通国务院督查平台,接受社会监督。”
会议室一片寂静。
良久,张明远开口:“你有没有想过,这套体系一旦推行,会触动多少人的既得利益?”
“想过。”我直视镜头,“但我也知道,会有更多人因此受益。过去五年,全国有四百多个关键技术团队遭遇集体挖角,其中七成最终迁离原驻地。这不是人才流动,是系统性掠夺。我们不能一边喊着‘卡脖子’,一边亲手把脖子伸给别人掐。”
话音落下,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。
五分钟过去。
张明远缓缓点头:“我们会将这份建议列入下一阶段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方案。优先在长三角、京津冀选取五个项目进行‘共同体’模式验证。若成效显著,明年两会后全面推进。”
我松了一口气,腿有些发软。
王磊悄悄握住我的手,掌心全是汗。
会议结束前,中科院一位院士特意留下:“小伙子,你知道当年‘两弹一星’是怎么成功的吗?不是靠高薪,不是靠户口,是靠一群人死死守住同一个信念??**这片土地,值得我们为之拼命。**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