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后,律师团队依据这些数据起草诉状,当场递交模拟法院。公证人员出具公证书,确认整个流程合规、可追溯、防篡改。
“这套机制完全符合《电子数据取证规则》。”那位法学教授当众宣布,“如果这样的证据都不能被采纳,那不是技术的问题,是观念的落后。”
视频传上网后,舆论沸腾。“#请尊重每一滴清水的证言#”冲上热搜。最高人民法院官微罕见转发,并配文:“科技发展不应成为证据认定的障碍,反而应推动司法进步。”
压力之下,湖南案件重启审查。十天后,省高院裁定原判决撤销,责令重审。
胜利尚未落地,新的危机已然浮现。
深夜,李哲接到阿依娜电话,声音颤抖:“达日玛村要拆了。”
“什么?”
“政府说要‘生态移民安置’,全村限期三个月搬离。补偿标准极低,不同意就断水断电。才让说,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彻底抹除污染痕迹??人走了,地空了,谁还会追问铬中毒的事?”
李哲握紧手机,指节发白。
他知道,这不是搬迁,是清场。
第二天,他带着纪录片团队赶赴青海。一路上,高原反应让人头晕目眩,但他坚持每经过一个乡镇就停下来宣讲:“你们的土地没有罪,有毒的是人心。只要还有人在乎,真相就不会消失。”
抵达达日玛村时,已是黄昏。才让站在村口等他,瘦了一圈,眼神却比以往更亮。“我爸走的时候闭不上眼。”他说,“但现在,我可以替他睁着眼睛活下去。”
他们在村委会挂起投影幕布,播放过去一年“公民水证”的成果:从阿拉善的氟渣曝光,到邯郸电镀园停工,再到湖南百万联署救水源……村民们围坐一圈,有人流泪,有人攥拳,也有老人颤巍巍举起手:“我们也想注册,也能上传数据吗?”
“能。”李哲说,“只要你想发声,我们就给你话筒。”
当晚,全村一百二十七户人家,一百一十九户完成实名认证。他们采集了最后一份河水样本,六价铬仍超标四倍。数据上传瞬间,平台自动推送至周边十二个持证监测点,形成联动响应。
三天后,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发函,要求中国政府就“达日玛村集体迁移与历史污染处理情况”作出说明。国际媒体跟进报道,《卫报》称其为“中国草根环保运动的悲壮前线”。
迫于压力,省政府暂缓拆迁计划,并承诺公布完整治理方案。
庆功宴没有举行。李哲独自坐在河边,看着结冰的水面泛着冷光。张小雨走来,递给他一杯姜茶。
“老师,你说我们会赢吗?”
他望着远方雪山,良久才答:“我不知道什么叫赢。但我记得你说过,紫甘蓝长得好,是因为根碰到了清水。所以只要继续挖井,总会见水。”
春天临近,冰雪渐融。
冯家屯的第一批有机菜苗破土而出。王海生每天记录生长日志,拍照上传平台。他还自学了短视频拍摄,账号名叫“泥土的声音”,粉丝迅速突破十万。有人留言:“看你种菜,比看电视剧还上瘾。”
而在东北那所乡村中学,张晓梅带领同学成立了“地下水侦探社”。他们骑自行车走访周边村庄,收集井水样本,绘制污染地图。一位患病多年的老人拉着她的手哭:“孩子,你做的这事,比我儿子挣大钱有意义。”
最意外的消息来自新疆:一名维吾尔族老农用废旧零件组装出太阳能驱动的自动采水器,每小时采集一次样本,通过卫星模块上传数据。他在视频里笑着说:“我不懂区块链,但我知道,真话要送到天上,坏人才遮不住。”
李哲把这段视频置顶在团队群聊里,写下一句话:“我们从未领导任何人,只是给了他们相信自己的勇气。”
四月的第一个清晨,七号院的大棚迎来收获季。紫甘蓝、西红柿、黄瓜整齐码放在竹筐中,准备送往市区几家合作餐厅。张小雨蹲在一株番茄前,轻轻摘去枯叶,忽然惊喜地叫起来:“老师!它开花啦!”
那是他们试验的新品种,名为“初心”,象征意义大于产量。李哲走过来,凝视着那朵嫩黄的小花,花瓣微微颤动,仿佛在风中低语。
手机响起,是谭静雅。
“北京方面松口了。”她说,“生态环境部愿意试点对接‘公民水证’的部分数据,作为官方监测的补充参考。虽然只是局部,但……是个开始。”
李哲没说话,只是抬头看向天空。
云层裂开一道缝隙,阳光倾泻而下,照亮整片菜园。
他知道,这条路依然漫长。仍有谎言横行,仍有权力傲慢,仍有无数暗流在地下奔涌。但此刻,一朵花开了,一筐菜熟了,一个孩子学会了提问,一群大人重新选择不说谎。
这就够了。
风穿过大棚,掠过田野,卷起一片新生的绿意。
它不再是孤单的呼啸,而是千万次回应的合鸣。
它是春天本身,正从泥土深处,缓缓升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