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> 第317章 孰轻孰重(第2页)

第317章 孰轻孰重(第2页)

第二天傍晚,一辆没有标识的黑色越野车悄然驶入冯家屯。车上下来两名男子,穿着普通,却带着专业勘察装备。他们是公安部环境犯罪侦查局的便衣干警,奉命追查那处砖窑。

经突击搜查,警方在地下仓库发现了大量未使用的“缓释胶囊”,以及一套微型喷洒装置,设计精巧,可通过无人机或人工投掷布设。更关键的是,电脑硬盘中存有详细行动计划表,《冯家屯干扰方案》赫然在列,执行时间正是一个月前的那个雨夜。

消息传回村里,群情激愤。有人提议去砖窑砸场子,被王海生坚决拦下。“咱们不干违法的事。”他说,“但要让他们知道,泥腿子也有牙齿。”

于是,在周博士协助下,一份详尽的《跨区域生态风险联防建议书》被提交至国务院办公厅。文中首次提出建立“乡村环境黑匣子制度”:在重点监测村部署独立供电的加密数据终端,一旦发生断电、破坏或异常排放,自动触发报警并上传最后一组数据至中央服务器。

与此同时,达瓦扎西代表冯家屯青少年监测队,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线上论坛发言。她用流利的英语讲述那个雨夜如何发现红外信号,如何坚持复查三十次才确认异常。“我们不是专家,但我们愿意学习。因为我们知道,未来的地球,要靠我们守护。”

这段演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传播,海外媒体称她为“来自中国田野的小英雄”。

风波渐平,但改变已然发生。

九月初,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“全民生态哨兵计划”纳入“十四五”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,三年内投入二十亿元,覆盖五千个行政村。首批一百个“土地学校”开始筹建,教材以李哲主编的《种子的尊严》为核心内容。

李哲如期来到冯家屯。他带来了印刷整齐的教材样书,也带来了一个承诺的兑现??给孩子们上第一堂课。

那天早上,全村学生齐聚监测中心大厅。李哲没有讲课件,而是拿出一颗普通的番茄种子,放在投影仪下放大。

“你们看,它有多小?”他说,“但它体内藏着两亿年的进化密码,能感知光、水、土壤里的每一个分子。它比任何仪器都敏感。”

他顿了顿,声音温和却坚定:“所以当我们说‘尊重自然’,其实是在学会听懂种子的语言。”

课后,王海生留他吃饭。饭桌摆在院中,一盘炒鸡蛋、一碗腌萝卜、一锅玉米粥,还有一碟新鲜摘下的“初心”番茄切片。

“没啥好菜。”王海生笑着说,“可都是干净东西。”

李哲夹起一片番茄放进嘴里,酸甜适中,汁水丰盈。“这才是真正的味道。”他说,“城里超市卖的,看着红,吃着像塑料。”

两人喝了一杯自酿的葡萄酒。夕阳西下,晚霞染红了大棚的薄膜。

“你知道吗?”李哲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监测中心,“有些官员还在嘀咕,说你们搞这套是‘给政府添麻烦’。”

王海生摇头:“我们不是添麻烦,是在补漏洞。官老爷坐办公室看报表,哪知道地皮底下藏了多少鬼?”

“可正因为有人怕麻烦,才需要你们这样的‘麻烦制造者’。”李哲轻声道,“历史总是被那些不肯闭嘴的人推动的。”

夜深了,宾客散去。王海生独自站在碑前,点燃一支烟。

“老陈啊,”他对着“守护之源”石碑低语,“你要是活到现在,也能吃上一口放心菜了。”

风穿过沟口,带来远处稻田的清香。

十月底,第一批“初心”番茄上市。包装盒上印着二维码,扫码可见种植全程视频、农残检测报告及碳足迹追踪。北京一家高端超市开出每斤三十元的收购价,却被王海生拒绝。

“不卖钱多的,要卖就卖给信任我们的。”他说。

最终,五百箱番茄定向供应给全国五十所参与“土地学校”试点的小学食堂。每个孩子都能吃到“由同龄人守护的蔬菜”。

冬至前一天,达瓦扎西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。打开一看,是一张证书: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她“全球青年气候行动奖”。随信附有一句话:“改变世界的人,往往始于不愿妥协的童年。”

她把证书贴在监测中心的荣誉墙上,旁边是陈阿婆的手写笔记复印件。

然后,她打开电脑,更新了地图上的标签。

冯家屯,绿色依旧。

而在三百公里外的一个新监测点,刚刚由牧民自发成立的草原守护小组传来捷报:连续三个月无异常排放,沙化面积开始逆转。

她写下新的一行日志:

“冬天来了,但春天一直在路上。”

窗外,雪花静静落下,覆盖大地,如同一场温柔的净化。

而在地下深处,无数种子正静静等待苏醒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