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问:“很多人认为《士兵突击》节奏太慢,不适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,您怎么看?”
盛协答:“我觉得,慢不是缺点,而是选择。我们习惯了爆炸、反转、狗血,但生活本来就是平淡中见真章。许三多不是一个天才,他是一个普通人,但他用十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??只要不放弃,普通人也能成为强者。这样的故事,值得慢慢讲。”
记者又问:“您同时有七首歌曲获奖,是否意味着您在刻意追求‘全能艺术家’的形象?”
他摇头:“我不是全能,我只是不愿局限。音乐、影视、文学,都是表达方式。我想说的是同一个主题:中国人的情感、信念和尊严。如果非要定义我,我希望我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记录者。”
采访播出后,再度引发热议。许多高校教授公开撰文称赞:“盛协的作品回归了艺术的本质??教化与共鸣。”也有年轻创作者表示:“原来认真做事真的会被看见。”
然而,风波并未就此平息。
三天后,一篇署名“业内资深制片人”的长文在网络上流传,题为《警惕盛协现象:权力与资本合谋下的文艺垄断》。文中指控盛协利用体制资源打压异己,操控评奖机制,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公共审美之上,并列举其与各级宣传部门的密切往来作为“证据”。
文章一出,舆论再起波澜。
支持者怒斥:“这是赤裸裸的嫉妒!人家凭本事获奖,你写不出好作品就造谣中伤?”
反对者则附和:“确实太集中了,一个人拿七个奖,公平吗?有没有利益输送?”
更有自媒体趁机炒作:“盛协背后站着整个陕宣机器,这是典型的‘红色流量’崛起。”
面对质疑,盛协没有立即回应。直到第五天晚上,他在微博发布一段视频,标题只有四个字:《我说几句》。
画面中,他坐在一间简陋的剪辑室里,背景是堆满剧本和分镜稿的桌子。
“我知道最近有人说我膨胀,说我搞垄断,说我靠关系上位。”他语气平静,“我不生气,因为每一步走到今天,我都记得。”
接着,他拿出一沓泛黄的纸页,那是《士兵突击》最初的剧本草稿,上面密密麻麻全是修改痕迹。“三年前,我把这个本子递给了二十一家电视台和平台,全部被拒。理由很统一:主角太窝囊,没看点。没人相信一个‘龟儿子’能撑起一部剧。”
他又打开电脑,播放一段录音。“这是我第一次见军区政委时的谈话记录。我说我想拍真实的军队生活,他说:‘你可以拍,但必须经得起审查,必须尊重战士。’我没有走捷径,每一个镜头都在部队实拍,每一个细节都经过顾问组审核。”
最后,他展示了一份财务报表。“七首歌,版权收益共计一千八百万。全部捐给了西部乡村学校音乐教育基金。你们可以去查,一分都没进我个人口袋。”
视频结尾,他说:“我接受批评,但拒绝抹黑。如果你觉得我不配,那就拿出更好的作品来打败我。而不是躲在键盘后面,指责别人拿了你梦寐以求的奖。”
视频发布两小时,播放量破亿,转发超三百万。
曾经攻击他的大V纷纷删帖,那位匿名“制片人”再无音讯。
而就在舆论逐渐回归理性之时,一则新消息悄然传来:教育部已将《士兵突击》列入“青少年励志影视剧推荐目录”,要求各地中小学组织观看,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。
这意味着,这部曾被陆燃称为“拖累全排抄保密守则”的剧,即将走进千万学生的课堂。
消息传开当晚,陆燃独自饮酒至深夜。
第二天清晨,他的助理发现书房门紧闭,敲门无人应答。破门而入后,只见陆燃伏案昏睡,桌上散落着几张纸,是他连夜写的《士兵突击》观后感。
其中一页写着:“或许……是我错了。真正的艺术,不在于多快让人爽,而在于多久让人记住。”
另一页则画满了许三多的成长轨迹图,旁边标注着:“自卑→挣扎→坚持→蜕变。这才是完整的英雄之路。”
盛协得知此事,并未张扬。他对身边人只说了一句:“每个人都有觉醒的时候,只要还没彻底麻木。”
一个月后,《士兵突击》重播收视率逆势上涨,豆瓣评分从8。9升至9。2,成为年度现象级经典。七首获奖歌曲被编入新版小学音乐教材,甚至连许三多那句“好好活,就是做有意义的事”,都被制成公益广告在全国播放。
盛协依旧忙碌。他开始筹备新项目??一部关于敦煌守护者的纪录片。采访时有人问他下一步目标是什么,他笑着说:“我不想当什么巨星,我就想让世界知道,中国有一些人,一辈子只做一件事,而且做得特别漂亮。”
风停了,云散了,江湖却留下了传说。
人们终于明白,所谓“邪”,不过是世人看不懂的执着;所谓“正”,也不只是表面的光鲜亮丽。当一个人既能站在庙堂之高接受嘉奖,又能俯身泥土之中讲述平凡,那他的光芒,注定无法被遮蔽。
而这一切,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