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> 3040(第33页)

3040(第33页)

晏几道刚感叹了这么一句,就对上了晏殊意味深长、隐含催促的目光。

晏几道:“?”

见儿子没有接到暗示,晏殊干脆直白说道:“几道啊,你可知道,这位赵小神童三岁就能书会道,非绝常人也。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。”

儿啊,你也是汴京有名的神童啊。

不得紧随其后,表示一下?

晏几道恍然大悟,眼珠滴溜溜地一转:“是啊,坊间都说他有父亲当年之姿。”

爹,你当年的传说都比不上他。

就别来卷我了吧。

晏殊:“……”

晏殊:“…………”

晏殊哑口无言了半晌,气鼓鼓地离开了,留下晏几道一个人捂嘴偷笑,乐得不能自已。笑够之后,他打开了许久未至的书房大门,抖了抖《论语》封皮上的灰。

成王殿下果然是成王殿下,这才几天啊?就在国子监混得风生水起、有模有样。作为曾经的伴读,晏几道自然不甘落后。也该重新捡起圣贤书啦,他爹毕竟对他十分好,总不好辜负人家的期望不是?

“子曰:‘相维辟公,天子穆穆’……”

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”

“慎终,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

“……”

几秒钟之后,晏几道倒在桌上、再起不能:“噫,要不我还是辜负着算了。”

他到底是个艺术家的苗子,而不是道学家,过目不忘虽然不成问题,但本质上并不喜欢儒家典籍,读起来只觉得脑门一突一突的。

“要不然问问成王殿下,有什么能让我出风头的事情算了。信就寄给……苏大郎吧!”-

洞中方一日,世上已千年。

这句话对扶苏来说尤其在理。那天,他接收了梅尧臣的升斋套餐大礼包之后,立刻叫来了苏轼,想拖他下水。后者也被齐小腿高的大礼包吓了一跳。然而豪言说过了、狠话放过了,两个人只好咬牙开背。

宿舍,书斋,膳堂,宿舍。

宿舍,书斋,膳堂,宿舍。

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无比,堪比扶苏上一世的高三时期。这也直接导致他给宫中写的信变得乏味,内容根本填不满一页纸。

扶苏咬着笔头,冥思苦想也想不出还能写什么,干脆把读背圣贤书时遇到的疑惑誊在纸上,让官家和娘娘给他课后开小灶。

唯一的好消息是,是王先生收敛了不少,再也没做过妖。不知是不是范纯仁还是梅尧臣私下找过他,总之,此人再也没点名过扶苏回答问题,只按部就班地讲着课。

《大学》在南宋的时候成为四书之一,但在北宋理学未兴之际,也只是《礼记》的一个短篇章。

后代论破脑袋、翻出百般花样的“格物致知”四字,在王先生的讲述中,也被解释得不甚详细。

这恍惚让扶苏产生了一种错觉。

把后世的理学思想团吧团吧讲出来,这理学家,他也能当啊!

其实扶苏还挺奇怪的,倘若从字面意思上解读,能做到“格物致知”这四个字的人,要么会成为生物学家,要么会成为写实派画家。结果呢,宋以来的理学大师没一个沾边,纷纷走上了儒学思想家的道路。

最接近“格物致知”本身意思的,居然是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,人家每种药材的性状药理不仅记载详尽,还配了尽可能写实的插图呢!

要是在第一世,扶苏肯定不会相信,自己有一天会说儒家不好的话。但被第二世的教育洗礼了一番,他反而能愈发看透儒学的不足和它的无奈了。

现在的佛、道二教方兴未艾,儒学十分有必要建设自身的理论,与之一较高下。但是后世一旦形成了路径依赖,在理论方向上一去不复返……

扶苏一边思考着,脸上不自觉带了点沉静的神色,与糯乎乎的包子脸形成反差,倒显得更可爱了。至少,苏轼就饶有兴趣地盯了一会儿,才唤人:“喂,吃饭啦!再不走饭菜都要被抢光啦!”

“……啊?哦哦。”

扶苏恍然回神,无奈道:“膳堂的饭菜,抢不抢光的有什么关系?”

“反正都很难吃,对吧?”

苏轼自动补全了扶苏的后半句,又反驳起他来:“不一样的,抢来的东西永远是最香的,会比平时好吃一点……好吧,只有一点点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