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间,他还听见周遭似是友人的二人互相打趣道:“你怎么又去听一遍啊?”
“你还不是?一听到有人要讲就来凑热闹。”
“没办法啊,诸葛丞相的故事我听几遍都听不够的啊。”
范仲淹:诸葛丞相?难道是说话本子?
文臣不崇拜诸葛亮的可能性近乎于零,范仲淹亦不能免俗。他甚至更好奇了,想知道,是什么样的说话本子能让汴京百姓流连忘返至此。个中又言及丞相何等风姿?
是隆中天下对?是白帝城托孤?
还是六出祁山、星落五丈原?
范仲淹凑近了去,只听到一个洪亮而跌宕的声音直直撞入他的耳廓:
“说时迟,那时快啊!诸葛丞相向天空中一挥手,那铺天盖地的雪花便直直化成团,纷纷坠入城中。蜀中将士连忙将团子收集起来,竟然发现是一种新奇的织物。
“丞相便道:此为他向天所借的济困之道。将士们无不拜服,将棉团揉开,编织成保暖的棉衣棉袄,一一发放给城中将士、百姓……”
“如此这般,轻而易举破了司马懿的大雪封城之毒计!”
范仲淹:“???”
恰在此时,说话人的话音方落,围观群众齐齐发出一声惊天的欢呼,旋即散落在四处变为绵延的赞叹。不禁让熟读《三国志》《魏书》的范仲淹疑惑起来:到底是他出了问题,还是大家出了问题?
诸葛亮何时被司马懿围困城中过?
又何时像个妖道了。
……不,比起胡诌的历史,更重要的是,那个所谓的“济困”的棉团究竟是什么?倘若是凭空编出来的造物,为何不编个现实中有的东西,好让听者更有代入感呢?
还是说……
范仲淹忽而朗声道:“敢问那棉花是真是假?世间竟真有如此神奇之物吗?”
他以为自己发出了疑问,定会有人追随,至少也能引发其余人一点思考。没想到周遭之人都像看土包子一样觑着他。
“怎么还有人问啊。就在官府门口,摸也摸过、看也看过了,还会有假不成?”
“看老先生你明明读书很多的样子,为什么会不知道啊?”
“唉,闭门读书读傻了,说不定丞相的故事他都是第一次听呢。真可怜。”
“官府都发放种子了,我邻居家运气好抢到了几粒,打算明年在自己前院里种呢。到时候问他要几颗种子,不知愿不愿意给……”
范仲淹决定收回他最初的评价。
……汴京百姓真是太不可爱了!——
作者有话说:给所有被创到的历史粉丝说抱歉。
小扶苏就这样抢了冯梦龙的活,罗贯中素材+1+1+1
第96章第96章赵小郎,到底是何方神圣……
话虽如此,百姓的反应却说明了一个事实。
棉花不是凭空编纂之物,而是真的!
推理出这一事实的时候,范仲淹的心尖一瞬间烧烫了起来。什么“腐儒”“读书读傻了”的恶评统统被抛诸脑后。他立刻向人请教了棉花在哪里可以看后,奔向那一处地方。
因为真宗皇帝曾经下旨推广过占城稻。循例在前,所以范仲淹一下就能猜到,凡是有新良种问世,其后必有官府的身影。他不出意外地走到了靠近官衙的一条街面,找到街尾的第三间铺子,前面只有零星几人在排队。
范仲淹顺势走到了队伍的后面,安静地排起队来。心里却在盘算着,这一系列离奇的宣传手法到底出自谁的手笔。
晏殊沉稳、富弼持重、欧阳修……
一个个人名在范仲淹的脑中划过,却又逐个被否决掉。直到队伍排到他自己时,范仲淹才恍然回过神来。
出乎意料的是,坐在殿中的,是一位女子。
她一边整理着桌上的棉衣,一边熟稔地说道:“棉花种子已经发光了。要想再来领取,只有等来年的这个时候。”
就好像已经回答过许多遍似的。
但范仲淹关心的不是这个:“真有棉花这回事?不是说话人的胡诌?”
“当然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