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> 90100(第21页)

90100(第21页)

“不过,若是有民间人士看了我们想自己办报纸的话,我们也不必阻拦就是了。”

这些事,苏轼和晏几道都不懂。张载没在朝堂上待过,也拿不定主意。家中有人做官的范纯仁和曾巩对视了一眼,都点了下头。

曾巩在“官营”二字上画了个圈。

“几日一刊发?定价如何呢?”

扶苏说:“军队里免费人手一份,这是原先就定好的。若是百姓们购买的话……”

他比了个手势:“三文?五文?”

“……有点高了。”

“那就两文吧。”扶苏也没多纠结:“每七日一刊发,一个月刊发四次。这个频率你们觉得怎么样?”

“不更频繁一点么?”

“频繁了的话,内容和质量恐怕跟不上。倘若这个报纸以十年计算,每七日一份,一年五十二份,十年就是五百二十份。再频繁一倍的话,就是一千多份。《诗三百》都不够登的,我怕我们以后真的要拿《尚书》《礼记》充数了。”

还有一个隐性的问题,扶苏没有宣之于口。那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产品总量。他的第二世信息发达、世界联通。光是报纸登载各国要闻、轶事就足够水一期了。但现在在大宋,有能力从事文化创造的总人口就不多。

如果报纸能顺利办下去,肯定要从外部引入投稿的。不过那是以后的事,前面几期的内容肯定得打个样。

那么问题来了,报纸上该登载什么内容呢?

说到这个,苏轼终于有发言权了。他双眼发光,兴致勃勃地说道:“能不能留一块地方刊载文章的?”

扶苏:“嗯?你要刊载?”

“不是,是我阿爹!他写了好多文章,都很精彩,只可惜欣赏者寥寥。要是能登在报纸上,人人传阅,那该多有面儿啊。”

苏轼的阿爹,不就是苏洵么?

他的文章?《六国论》?

扶苏当即点头:“没问题!”

“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而得一夕安寝。起视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”

这当真是大宋从皇帝,到官家,到百姓人人都该一读的好文章。而况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在宋朝,除了年幼的苏辙外,五位都在朝廷做官呢。这么好的时代,错过了他们的文章简直是天大的损失。

“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吗?”

“既然说要让百姓识字,是不是也该刊一些例如《说文解字》集选之类的?”

“若说移风易俗、礼仪教化,《二十四孝》之类的故事是不是也可以登上?”

扶苏:“……二十四孝还是算了吧。”

里面有几个故事真的蛮渗人的!

“不过类似的故事可以写几篇上去。”

他说完之后,发现大家俱是一脸紧张地看向自己,不由得摸了摸滑溜溜的脸蛋,满腹疑惑地问道:“怎么了么?”

他刚也没说什么了不得的话吧!

众人面面相觑了一阵,最后还是最童言无忌的苏轼开了口:“赵小郎,你说的不是前几天那种‘诸葛亮智破司马懿’那种小故事吧?”

扶苏顿时哭笑不得:“当然不是!”他才没有成为罗贯中的爱好呢。

但众人皆一脸半信半疑的模样,他只好抹着脸解释:“我之前不是事急从权嘛,为了传播棉花,大伙都喜欢听武侯的故事,我才……”

范纯仁松了口气:“那就好。”

扶苏暗道:就一个胡诌的小故事,能把你们吓成那样吗?要是后世的野史给你们看,那还不得……不,还是不要伤敌一千、自损八百了。

为了撇清和冯梦龙的关系,“这样吧。第一份报纸,我就登载一篇辟谣,驳斥一下我自己发明出来的野史,怎么样?”

苏轼又是一语中的:“你不会是为了那个话本子的借东风吧?”

扶苏被看破了心思,脸顿时涨得通红:“都是我自己写的,借一下热度怎么了?”

“没什么没什么!”

大家纷纷顺毛安抚即将炸毛的三元,之后又接连提出意见来,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。

扶苏把纸拿起来悬在空中:“这些内容足够了吗?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