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,转念一想,在自然界,岩羊为了吃盐可以攀爬近乎九十度垂直的悬崖峭壁。扶苏又不禁感叹,至少人类的日子还是好过多了。幸福感还是从比较里得出的呀。
但他原以为,这个有味道的办法只在食盐欠缺地区才有,像西夏一般的产盐国家,尤其是灵州盐矿附近打工的工人,是不会用的。
结果,向当地的盐矿工人一打听才知道,原来他们也缺盐缺得不得了。也会出此下策。
扶苏:“诶!?”
他吃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:“怎会?”
西夏的产盐方法相当粗糙。无非是把盐矿融入水中,依靠西北的阳光和大风将蒸干。留下的结晶就是在三国之间都有美名的青白盐。扶苏知道后,还吐槽西夏人民暴殄天物呢。
就这么简单的方法,偷偷塞一把盐矿到兜里如法炮制就行了。灵州的百姓居然还会缺盐吃?
不过,在深入了解之后,扶苏才知道自己想当然了。相当简单的制作环节中,灵州百姓欠缺的不是盐矿,而是干净的水。
对啊,这里可是大西北。
灵州又是西夏重镇,物资完全依靠畜牧业也不现实,所以这里还开垦着一部分的农田。为数不多的水资源,一部分分给农田灌溉,一部分分给盐矿场,流到普通居民手中寥寥无几。
连日常饮用都不够,何谈溶解盐矿制盐呢?
扶苏听到以后,捏了捏眉心。
灵州因地形、气候所限,水资源的短缺不可避免。要想让这里气候湿润起来,只有退耕还林多种树一条路可走。但那样就需要农耕区的粮食产量进行支持。
以后,这里产盐出口,换来大宋其他粮食产区的粮食。同时辅以大量的经济作物,当地的气候才会慢慢转好。但这一听就需要五年、十年乃至百年计。
现在扶苏他们要做的、能做的,一是稳住当地民众,二是开采食盐送入大宋境内,填平两线出征所需的军费,支撑狄青在正面战场立得再久一点儿。
那么,有没有什么办法,能让这两个目的一次性达成呢?
还真有一个。
只是有点太剥削了。
一边是现实的需要,一边是良心的拉扯。扶苏在心中推敲了一整夜,又找来了左右信得过的人商量。结果他们纷纷大吃一惊,异口同声地说道:“您何须对西夏人那么好?”
扶苏:“啊???”
他怀疑人生地蹙起小眉头:“你们,没在说反话吧?”
左右齐齐摇头。
“你们是真觉得,我下令把盐矿场的产量,和盐场的工人八二分,是对他们好?”
这个比例,周扒皮看了都要摇头吧。
但左右很明显不以为然,甚至甘冒着得罪太子的风险,给底下的士兵谋起了福利:“为何殿下您把这好差使全分给西夏人,而不分给大宋的士兵呢?”
扶苏幽幽地说:“真的是好差事么……”
但他之前鼓励过左右,要敢于向他反问。为了不浇灭他俩积极性,就采纳了这个意见。反正要是运行不好,就及时废止就好了。
结果他挑了在战役中表现突出的一千人,宣布了这个消息后,被选中的一千人立刻欣喜若狂,没入选之人则垂头丧气。
盐!那可是盐呐!
和白送金银有什么区别?
说不定,日后背着这一袋袋如雪花般的盐衣锦还乡,比什么金银财报都显赫,都气派!
而八二分账这一消息传入盐矿工人们的耳中之时,厂房中陷入了寂静。他们第一时间感知到的不是欣喜之情,而是近乎眩晕的震惊。所有人都被这天降的大馅饼狠狠砸晕了,好半天回不过神来。
他们浑浊的眼球齐齐盯着扶苏,也不说话。
扶苏被盯得背后发毛:难道是分账的比例太低,这些人不满意?二八确实太低了一点。那三七?或者干脆五五分账?
他讨价还价的话还没说出口,下一刻就被尖叫声震得耳膜生疼。和当初教云州百姓们蜂窝煤配方的情形一样,现场居然有人给他行了个“五体投地”的大礼。
自认为是“赵扒皮”的扶苏无比羞愧,闪身避开了那人的行礼。与此同时,他的心中不停地腹诽道:在现代要被挂路灯的举措,都叫做对他们好吗?李元昊,你到底把你治下的百姓压榨成啥了啊?
当然,留意到盐矿工人们其实吃不起盐的第一天,扶苏就大开了储盐的仓库,给每个供人都发了点。同时,也往灵州城中运了一部分,低价售出。剩下的才被他清点完,往汴京那边运去。
结果,光用李元昊压榨出的物资贿赂他治下的子民,就博得了无比的好名声。定下二八分账后的第一天,工人连同士兵们通力合作,一日的工作完成量就赶上了原来的三日。
若按这个进度推进下去,只怕要不了多久,整个大宋都能吃上精制的西夏青白盐,而不必吃质量更次、杂质更多的解盐了。更不必穷到在茅厕附近找盐吃了。
而一切的肇始,不过源自扶苏下的那个自以为是苛待的分配律令。扶苏心中不由感叹:马克思诚不欺我啊,就算是冷酷的资本家,比起封建领主。奴隶主,还是太先进了一点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