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侍见人半晌不语,冷不丁又来一句:“怎么样?沈大人?殿下这篇文章能发表么?”
沈括顿时一个哆嗦:“当然!”
莫说这是太子殿下的文章了。就算是知名不具某某某,就算毫无文笔可言,他也要登、必须得登啊!这哪里是才子言志之文?分明是指点老百姓生活的宝书!
“某马上派人加印,印在头条!”沈括拍着胸脯承诺道。
内侍得到答案,心满意足地走了。
但沈括叫来书局的人后,除了吩咐他们加刊加班以外,还多嘱咐了一句:“这次《求知报》的印量,比往常加一倍。”
“加倍?”书局的人失声道。
“有什么不可以的呢?你也不看看这篇文章的署名是谁!”沈括说。
事实证明,沈括极其有先见之明。早在《求知报》诞生之初,大家还不知道它是什么玩意的时候,就凭“太子殿下”的供稿,销量生生突破一片天。
如今《求知报》持续连载了四年,销量已经趋于稳定,但扶苏的声望却在与日俱增。
而且自从太子殿下从西北运来青白盐,福泽了汴京男女老少后,就再没有动静。这是他自从青白盐事件后的首次举动,焉人不引人关注?
“本期有太子殿下文章刊登”几个字被报童们传过大街小巷,往常习惯了自己不买,听茶博士、借邻居报纸看的人们,都忍不住叫住报童,从口中摸出两枚铜板买上一份。
报纸到手后,他们先不看内容,先扒拉到目录页里,找到“赵肃”两个字,或喜出望外、或珍而重之地摸个两遍。
这可是太子殿下登了文章的回数,和别的不一样。就算他们自己不看,留着收藏、或者让自家孩子好好学学也好啊。
而在逐渐被纳入大宋版图的云州,自然也有《求知报》的发售。只不过,和当初扶苏、苏轼二人私发刊物不同,现在发售的《求知报》内容全部和汴京方面接轨。
而身为一州之通判、前《求知报》资历最长的编辑,苏轼自然不会错过,甚至期期不落。今日他照例拿起报纸,一眼不经意扫过题头,眼睛锁定某个字眼,立刻破防了。
“殿下他不是在西夏打仗吗?”苏轼大声哀嚎道:“他怎么还有空发表文章啊?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忙得团团转吗?”
苏轼从来没做过实务官,初初上手一州的事务,就算是二把手通判,也让他力不从心了好一阵。他甚至不得不把让苏轸搬来住一阵的计划延后。因为实在太忙了,忙不过来。
好在苏轸似乎有自己的事在忙,也主动写了信,说自己要留在汴京一阵子,让他在云州照顾好自己。
“可恶,这一点不……”
“公平”两个字,苏轼在喉咙滚了几圈,怎么也说不出口。殿下那是什么活?打仗。稍不留神就是要掉脑袋的。他充其量是忙了点而已。
但要苏轼承认自己技不如人(扶苏:我也没想跟你比吧?),也决计不可能。他鼓着脸颊、捏着报纸沉思了一会儿。终于下定决心:“那我也写一篇文章好了。”
“写什么好呢?”
可惜无论是什么内容,下一期《求知报》的头条都不会属于他了。
因为,狄青前线大胜辽军的消息,正拍着马日夜疾驰,向汴京驶去——
作者有话说:日六失败,因为家里水管突然坏了[裂开]大悲
第142章第142章火药得了MVP
先说苏轼,因为云州曾因造反导致官府系统瘫痪了很长一段时间,他们新选上任的官员们到了封地时,都加班加点了好一阵子,用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。
也幸好众人到任后时值春日,正是一年农耕农忙的时节,云州的家家户户都在田地里劳作,刑狱事务陡然减轻了许多。不然,恐怕会遭遇更加可怕的加班地狱。
在这样的前提下,还能指望苏轼能有什么奇思妙想、发明创造呢?他握着笔,绞尽脑汁思考一番,仍然不知道该写什么。最后干脆什么也不想,掏出了自己的老本行——美食文!
苏轼第一次写文章写的是荔枝,荔枝干还是扶苏捎给他的呢。他写完后给杨安国一看,杨安国对题材大为光火,却对内容爱不释手。
从那时候起,苏轼就知道自己很有写美食的天赋,还一度颇为自得呢。只是后来,他追随好友赵小郎的脚步参加了科举,运笔时多写策论和公文。在《求知报》时倒有了空间,可惜主编兼上司是王安石,没给他发挥的机会。
但云州给的机会就多了,那么多大宋闻所未闻的美食呢。光是用来招待扶苏一人还不够,怎么能不写点文章,让大家都知道。
听说更北的山前七州,美味的更多。幽州冀州那一片,甚至有吃驴肉的风俗。他们把驴肉切得碎碎薄薄的,过一道油之后夹在白面儿烙的饼子里,让白面饼沾染上肉的香气。咬一口下去,暄软又劲道,口感简直绝了!
苏轼写得自己口水险些流了出来,写字的手挥舞得愈发快了——写美食文的精髓,不就是馋到自己的同时馋到别人吗?他这篇文章可一定要馋倒一大片人,好让大家收复幽冀两州的念头坚定一点,再坚定一点,嘿嘿。
苏轼满怀着期盼的念头,把投稿寄回了汴京的《求知报》编辑部。自己怎么说也是在任四年的前任编辑,应该还是有点面子的吧?
结果下一期报纸拿到手里,封面扫了一眼,却没发现自己的名字。再仔看一遍,还是没有。
苏轼:“!?”
天塌了,怎么回事?落选了?
沈括,你未免太不近人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