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红楼:我,贾环,抄书百倍奖励! > 第449章 劝进(第3页)

第449章 劝进(第3页)

此言一出,全场寂然。

就连陈山长也不禁动容。

此后数月,贾英在金陵书院潜心研学,每日清晨诵读经典,白日听课论辩,夜晚整理笔记,撰写策论。他并不急于宣扬自己的主张,而是先倾听他人观点,从中汲取精华,修正己见。

他也开始注意到,许多看似无关的问题,其实都指向同一个核心??权力失衡。

官府过度集权,导致地方无力自治;宗族掌控乡里,压制个体自由;商人依附权贵,形成利益集团;而最底层的农夫、工匠、小贩,则在夹缝中艰难求生。

于是他写下一篇《民本三策》:

其一,推行“均田限产”,防止土地过度集中,保障耕者有其田;

其二,设立“乡议会”,由百姓推举代表,参与本地政务决策;

其三,建立“公益法庭”,独立于官府体系之外,专司调解民间纠纷,监督官员行为。

此文一经传出,立刻引发轩然大波。

支持者称其为“千年来第一醒世之音”,认为唯有如此,方能使天下重归清明;反对者则骂他“妖言惑众”,说他企图颠覆纲常,鼓动民变。

甚至连皇帝也注意到了。

某日早朝,有御史弹劾贾英“妄议朝政,煽动民心”,请求将其缉拿问罪。

皇帝沉吟良久,只说了一句:“此人虽言辞激烈,然所论皆为民瘼。暂观其行,勿轻动。”

消息传至金陵,贾英只是淡然一笑。

他知道,风暴才刚刚开始。

与此同时,各地书院纷纷响应。锦城、登州、庐州、越州……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写信给他,表达共鸣,请求加入这场“寻礼法”之旅。

更有甚者,自发组织“讲学会”,定期聚会议政,探讨改革之道。

而贾环在京中得知儿子举动,始终沉默不语。

一日夜里,薛宝钗红着眼眶问他:“你就这么由着他去?万一被人陷害,丢了性命怎么办?”

贾环站在窗前,望着远处皇宫的灯火,轻声道:“若他错了,自有天理惩戒;若他对了,我们拦得住一时,拦不住一世。这一代人若不敢破局,后代只会更加窒息。”

薛宝钗哽咽:“可他是你儿子啊……”

“正因是他,我才更要让他走。”贾环转过身,眼神坚定,“我一生周旋于权术之间,保全家族,却从未真正改变什么。或许,这一代的使命,不该是由我完成。”

与此同时,贾英已启程南下。

他离开金陵,前往福建沿海,考察市舶司运作,了解海贸实情。在那里,他亲眼见到外国商船带来的奇技百工,也目睹了官吏层层盘剥,致使民间作坊倒闭,工匠沦为奴工。

他在泉州写下《工商议》,提出“专利不可私占,技术应归公有”,主张设立“工技院”,收集天下技艺,免费传授于民,推动生产革新。

此文再度掀起波澜。

一些商会视他为眼中钉,暗中散布谣言,称其“欲夺富人之财,分给懒惰之民”;而广大手工业者却将他奉为救星,私下传抄其文章,称之为“贾夫子”。

一年后,贾英北上登州。

此处靠近辽东边境,常年受北狄侵扰。他深入军营,与士兵同吃同住,发现边防将士待遇极差,战功难以封赏,而朝中权贵却借军需贪墨巨款。

他愤而上书《兵政十弊》,直指兵部腐败,要求设立“军功审计司”,由第三方机构核查战报与赏罚,杜绝虚报冒领。

此举触怒了多位勋贵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