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9章
韩彩云用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战术,那就是暴龙之墙!
所谓暴龙之墙,始于两伊战争初期,以歼-10的“川渝暴龙”绰号来命名。
该战术的根本原则是,用若干架歼-10战机以横队的方式,匀速向敌军纵深空域推进,预警机在后方指挥和支援,加油机在侧后方空域游弋待命,电子战机则穿插其中负责信息支援。
用大横队的方式推进,直到消灭掉敌军的战机,因为组成的空中横队很像一堵墙,这堵墙后方便是完全掌握制空权的空域,因此命名为暴龙之墙。
这个战术并不是要求一定要使用歼-10战机,只是因为这款战机的空战性能极为优异,又是首创了该战术的机型。
韩彩云的部署是,以36架歼-10D为核心,在左右两翼分别安排12架歼-11B重型战斗机作为掩护,呈现出一个南北长1800公里的大横队,在预警机的指挥下,向西进行强推。
此外,在这堵墙的后方,韩彩云安排了6架歼-10D、6架歼-11B作为替补,随时可以填补因为战损或者燃油弹药耗尽的战机留下的缝隙。
显然,韩彩云的暴龙之墙战术全部用三代机,他并不打算用歼-20或者歼-35,没有那个必要。
暴龙之墙展开后,80年代最为经典的空战拉开了序幕。
苏联空军的作战方式仍然沿袭自六十年代起的那一套,即地面雷达搜索-塔台指挥引导作战。
面对已经完全形成了空中作战体系化能力的东大空军,苏联空军就好像老旧的嘎斯吉普车那般。
下午3时正,暴龙之墙行动开始。
韩彩云没有驾驶战斗机,而是登上了预警机,担任空中指挥。
一架空警-2000从共青城空军基地率先升空,紧接着,两架担任为其护航任务的歼-11B从聪岭空军基地升空,双方在雅库茨克东南方向1000公里的位置汇合后,以编队的方式北上。
共青城空军基地属于远东战区的后方基地了,大型飞机基本都是靠后部署。
预警机编队在雅库茨克东部500公里的空域进行椭圆形机动,开始进入作战状态。
与此同时,参战的战机从数个机场起飞,以极其精准的时间抵达了指定位置,完成了暴龙之墙编队,开始在韩彩云的指挥下一线往北推进。
各类保障飞机随即起飞。
组织一次出动近百架飞机的阅兵,等同于组织一场战役,每架飞机的航线、航向、速度、高度以及抵达每个位置的时间节点,都要精确到秒。
这对整个作战体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。
从起飞到各个作战单元到位,总得时间误差没有超过三秒钟,这个结果让李干感到欣慰。
磨砺多年的三军作战体系开始发挥威力。
苏联空军立即出动战机,一口气起飞了120多架战机,迎战东大空军的暴龙之墙。
他们的战机一起飞,便被空警-2000以及地面的早期预警雷达捕捉到了踪迹。
随即,苏军熟练地启动了电子干扰,他们的工作方式简单粗暴,然而,东大空军早有准备,立即进行反干扰,机载电子设备几乎不受影响。
降维打击出现了。
一架无侦-7悄然爬升到了一万六千米的高空,启动了信号中继设备。
韩彩云给暴龙之墙的战机下达了发射导弹的命令。
此时,双方的交战距离足足有380公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