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隆万盛世 > 1586里应外合(第2页)

1586里应外合(第2页)

所有人静了下来。

“天枢教古籍记载,明代万历年间,有位祭司梦见大地裂开,涌出无数人影,皆口吐疑问之语,声震九霄。他率众挖掘,在南岭深处发现一座地下石室,内有一物,形似铜铃,却不鸣于风,唯人心起疑时,方自震荡。”

他顿了顿,眼神幽深:“后来朝廷派人查封,石室被填,祭司被诛。临刑前他说:‘钟未响,因无人敢叩;一旦响起,山河俱裂。’”

阿菱呼吸微滞。

“那石室入口……还在吗?”

老道士点头:“我知道路。但我警告你们??进去容易,出来难。那地方……会让人看见自己最不愿面对的真相。”

次日清晨,阿菱、沈知意、老道士与两名自愿随行的村民组成小队,携工具与干粮,深入南岭腹地。山路崎岖,林木蔽日,越往里走,鸟鸣渐稀,连风都像是被什么东西吸走了声音。

正午时分,他们在一处断崖下停下。岩壁布满藤蔓,老道士拨开层层枝叶,露出一道窄缝??仅容一人侧身通过。

“就是这儿。”他说,“三百年前,就是从这里,抬出了那口铃。”

众人鱼贯而入。洞内起初狭窄,行百余步后豁然开朗。一座人工开凿的方形石室赫然呈现眼前,四壁刻满密密麻麻的文字,非篆非隶,似符似文,细看之下,竟是成千上万个不同语言书写的“为什么”。

正中央,一根石柱耸立,顶端悬着一只铜铃。

铃身斑驳,绿锈遍布,表面蚀刻一圈细纹,纹路竟与现代脑神经网络图惊人相似。最奇异的是,铃舌并非金属,而是一块透明晶体,内部封存着一点银色物质??正与阿菱水晶瓶中醒梦花结晶同色。

“这就是……‘思问之铃’?”沈知意喃喃。

阿菱走近,心跳加速。她伸出手,却在即将触碰铃身时停住。

“等等!”老道士厉喝,“不可轻碰!此铃感应人心,若叩击者心念混沌,或将引发集体幻觉,重演‘海梦症’大爆发!”

“那怎样才算‘可叩’?”阿菱问。

“唯有提问者,且问题出自本心,方可触之而不伤。”

阿菱闭目,深吸一口气。

她想起余怀瑾临终录音里的最后一句话:“我不是疯子,我只是再也无法假装这个世界是对的。”

她想起冷素云说:“我们不是治愈了‘海梦症’,我们只是学会了与它共处。”

她想起那个小女孩在梦中所说:“我们需要的,是回声。”

于是,她睁开眼,直视铜铃,缓缓开口:

>“如果真理不需要权威来证明,那么,当所有人都说我是错的,我还能相信自己的疑问吗?”

话音落下的瞬间,铜铃震动。

没有声音传出,但整个石室骤然泛起幽蓝光芒。墙壁上的“为什么”一个个亮起,如同星辰苏醒。地面微微颤抖,空气中浮现出无数虚影??全是曾经提出问题的人:有被斩首的谏臣,有焚书自焚的学者,有跪在宫门前递血书的女子,有在课堂上质疑课本的孩童……

他们的嘴在动,却没有发出声音,唯有同一句话反复浮现于意识之中:

>“我在问,故我在。”

紧接着,铃内晶体猛然闪烁,一道光束射向顶部岩层。众人抬头,只见石缝间竟透下一线月光??明明此刻正值白昼。

“时空错位了!”沈知意惊呼。

阿菱却笑了:“不,是我们终于对准了频率。”

那一瞬,全国十二处“问答墙”同时出现异象:北京国子监废墟上的涂鸦自动重组为一行大字;广州码头工人休息棚的砖墙上,雨水顺着裂缝流出墨迹般的文字;西安某中学黑板上,粉笔灰自行聚合成一句话:

>“你今天问了吗?”

与此同时,三百一十七名曾患“海梦症”的康复者在同一时刻醒来,齐声说出一句从未学过的古语:

>“疑启明,问破暗,钟未响,心先鸣。”

消息如野火燎原。短短三日内,全国新增“问答墙”四百余面,覆盖城乡。更有甚者,有人将问题刻于船底、绣于衣襟、录于留声机送往边疆军营。

朝廷震怒。疑政院残余势力联合礼部官员上奏,请禁“邪说流毒”,称“民心浮动,皆因纵容妄议”,请求恢复“静语碑”制度,严查“惑众之徒”。

然而,诏令尚未下达,京城内外突发奇事:所有官衙门前悬挂的匾额,一夜之间文字尽失,唯余空白木板。御史台派人彻查,却发现每一根梁柱内部都被钻出细孔,孔道蜿蜒如神经网络,末端嵌着微型陶片,其上以极细笔触写着各类问题:

>“你判案依据的是律法,还是上司脸色?”

>“百姓饿殍遍野,你宴席仍设八珍?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