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最强狂兵Ⅱ:黑暗荣耀 > 第766章 突围还是反杀(第2页)

第766章 突围还是反杀(第2页)

>我们十三人被送往各地,植入记忆编码器,成为活体存储单元。每一次共鸣,都会撕裂神经。十二个同伴相继崩溃或死亡。我是最后一个清醒的。

>1973年冬,我亲手熄灭了主实验室的灯。不是背叛,而是慈悲。我不想再有人因记住而痛苦。

>我隐姓埋名四十余年,直到看见戈壁星阵重燃。那一刻,我哭了。原来真的有人找到了另一种方式??不是强迫记忆复苏,而是邀请它归来。

>所以今天,我终于敢说:我是第十三个孩子。

>我不是守护者,也不是终结者。

>我只是一个,终于敢回家的人。”**

读完这封信,苏婉清掩面而泣。林若怔坐良久,忽然打开服务器后台,将核心协议权限向全体共感用户开放,设置为“永久只读共享”。

“从今往后,没人能独占记忆。”他说,“包括我们。”

小叶子没有说话,只是取出一枚新的铁纽扣,放在控制台中央。它不属于任何星阵,也不连接任何系统,只是静静地躺着,像一颗等待被拾起的心跳。

几天后,他启程前往云南边境的一座边陲小镇。那里有一所几乎被遗忘的心语学堂旧址,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曾是首批共感试验点之一。如今墙体斑驳,屋顶塌陷,唯有门廊下那盏铜制防风灯,依旧洁净如新,玻璃罩内竟还燃着半截蜡烛。

当地老人说:“三十年来,没人碰过那灯。可每个月十五号夜里,它都会自己亮起来。村里人都说,是有魂在守校。”

小叶子在学堂废墟前盘膝坐下,点燃随身携带的煤油灯。夜深时,他听见教室里传来翻书声。推门进去,黑板上竟浮现出淡淡粉笔字迹:

>**“老师,今天的作业写完了。我能回家了吗?”**

他拿起粉笔,在下方写下:

>**“能。门一直开着。”**

字迹刚落,整栋建筑微微震颤。尘埃簌簌落下,露出墙角一块嵌入地面的金属铭牌。刮去锈迹,可见一行小字:

>**“致未能归来的孩子们:愿光先行一步,替我们照亮归途。”**

次日凌晨,镇上孩子们自发组织起来,带着灯笼、手电、生日蜡烛,围住学堂一圈又一圈。有人唱起童谣,有人念出亲人名字,有人默默流泪。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,那盏铜灯骤然爆发出耀眼光芒,持续三秒后熄灭,再亮起时,火焰已变为柔和的淡蓝色。

与此同时,全球共感终端齐刷屏:

>**“第十三灯,已归位。”**

没有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但所有人都感觉心里某处松动了。像是压了半辈子的石头,终于被人轻轻搬开。

小叶子离开小镇那天,天空放晴。他在山路拐角遇见一位背着竹篓的老妇人,正艰难前行。上前搀扶,才发现她怀里紧紧抱着一台老旧录音机。

“我要去山顶。”她喘息着说,“每年这一天,我都得把这首歌放一遍。我丈夫死在修路事故里,临终前录音机里放的就是这首《茉莉花》。他说,等我路过,风会把旋律送到他耳朵里。”

小叶子帮她背上竹篓,一路攀爬至山顶。荒草间立着一块无名石碑,碑前堆满枯萎的野花。他打开录音机,按下播放键。

乐声响起,微弱却清晰。

刹那间,山风骤停,百鸟齐鸣,仿佛天地都在倾听。

一小时后,共感网络新增百万条留言,主题统一:

>**“我也想送一首歌给远方的人。”**

系统自动开辟“声途”频道,允许用户上传音乐与语音,并标注地理坐标。很快,世界各地响起熟悉的旋律:北京胡同里的京剧清唱、苏格兰高地的风笛独奏、巴西贫民窟孩子的击鼓声、北极圈内因纽特老人的喉音吟诵……每一段声音都附带一句话:

>**“听见了吗?我在这里。”**

林若监测到,这些音频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奇妙共振现象??不同语言、不同频率的声音,在某一瞬间竟形成和谐和弦,持续整整七秒。科学无法解释,只能命名为“群体共情谐波”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