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完最后一节课。
白晓晓回到了宿舍,便见到了刚回来不久的仲夏。
“解决了嘛!?”
白晓晓急忙问道。
早上上课前,仲夏接了一个电话,整个人就变得六神无主起来,然后就往外冲,还是她。。。
晨四岁那年,开始说话的方式让林宝儿悄悄录下了每一句话。不是因为他口齿不清,恰恰相反??他的语言结构过于完整,像一个成年人在用孩子的声带发声。他会在吃早餐时忽然抬头说:“爸爸,你昨天梦见张友了吧?他也在我梦里,他说‘时间不是线,是环’。”韩唯手一抖,勺子掉进粥碗,溅起一圈涟漪。
洪慧悦蹲下身,轻轻摸着晨的额头:“你怎么知道爸爸做梦了?”
“我听见了。”晨眨眨眼,“梦的声音,像老电影的底噪。”
林宝儿当晚调出家中监控音频,逐帧分析孩子入睡后的脑波频率。结果令人窒息:他在深度睡眠中释放出一种极低频的共振信号,波形与当年《逆光》原始胶片中的隐藏音轨完全吻合。更诡异的是,这段信号每隔七十二小时就会自动重复一次,仿佛某种定时广播。
她连夜联系王岩。电话接通时,对方正在青城山旧终端遗址上搭设新的监测阵列。“我知道。”王岩声音沙哑,“不只是他。过去三个月,全球已有十七个新生儿被检测出类似的神经发射模式。他们分布在东京、开罗、布宜诺斯艾利斯……但都共享同一个信号源。”
“张友留下的?”林宝儿问。
“不。”王岩望向夜空,“是他们自己生成的。就像……种子发芽了。”
第七影院从此多了一项不成文的规定:每周三晚十点,关闭所有外部网络接口,启动物理隔离的本地放映系统,播放一段从未公开的影像??《钟声之前》。内容只有三十秒:雪地里的脚印延伸至远方,镜头缓缓上移,露出半轮血月。没有配乐,但在第十九秒时,会有一声极轻的“滴”,像是心跳,又像计时器归零。
观众必须签署保密协议才能入场。奇怪的是,每位看完的人都不愿描述细节,只说“好像想起了什么,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”。但他们的手机相册里,总会莫名多出一张模糊照片:某个陌生房间的角落,墙上挂着一块老式机械钟,指针永远停在4:37。
这一年冬天,晨第一次独自走进储藏室。韩唯发现时,他正踮着脚试图触碰那台老式放映机。
“别碰!”韩唯冲过去一把抱起他,“那里有电。”
晨却不哭,只是盯着机器背面一道细小的裂缝,轻声说:“它在哭。”
当晚,放映机自启。可这次没有播放任何影片,银幕上只有一行不断闪烁的文字:
【输入密钥】
韩唯颤抖着手输入张友生前常用的密码组合,无效。换成《逆光》首映日日期,错误。最后,他试着敲下晨的出生时间??2025。3。14。6:18。
屏幕顿了一下,弹出新提示:
【密钥正确。欢迎回来,第十五号观测者。】
紧接着,画面切换至一段监控录像:正是此刻的第七影院内部。镜头从天花板俯拍,清晰显示韩唯抱着晨站在放映机前,而他们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,形状却不像两个人,倒像一个蜷缩的胚胎。
“这不可能……”韩唯后退两步,“这是未来?”
林宝儿赶来后破解了视频编码,发现它来自三年后的数据包,嵌套在晨脑波信号的第三次循环中。更骇人的是,录像末尾还有五秒未解压内容,需要用“活体生物反馈”才能解锁??具体条件是:一名曾经历轮回记忆的个体,与一名具备预演神经结构的儿童,在同一空间内同时说出“我愿意再试一次”。
韩唯拒绝尝试。
但三天后,晨在画画时突然念出这句话。韩唯惊愕回头,发现儿子正用蜡笔涂着一幅画:两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站在电影院门口,天空飘着雪,可每个人的头顶都浮现出淡淡的数字??韩唯是“14”,洪慧悦是“9”,而晨的头上写着“∞”。
洪慧悦看着画流泪了:“这不是轮回……是传承。”
李宗盛这时带来一份绝密报告: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成立“集体记忆保护委员会”,正式将《普通人》系列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与此同时,全球范围内出现大量自发性“记忆重现”事件。巴黎一位老太太在街头昏倒,醒来后用流利的中文背诵《诗经》;西伯利亚猎人猎到一头鹿,剖开腹腔竟发现胃里藏着一枚1978年产的录音磁带,内容是张友青年时期录制的一段独白:“如果有一天你们听到这个,请记住,我不是神,只是一个不肯放手的人。”
王岩破译后指出,这些事件都有共同特征:发生在地球磁场异常区域,且当事人均曾在孕期或童年接触过《逆光》片段。
“他在重组现实。”王岩说,“不是靠技术,是靠‘相信’本身的力量。”
春天来临时,晨开始教其他孩子“听钟”。所谓“听钟”,并非真的听见声音,而是一种冥想状态。参与的孩子闭眼静坐,据说能看见彼此的记忆碎片交织成网。某小学试点班级因此爆发集体癔症般的现象:二十名学生在同一节课上画出了相同的梦境??一座漂浮在云中的图书馆,书架间有个穿灰风衣的男人正在烧书,每烧一本,就有一个人类忘记一段历史。
舆论哗然。宗教团体称其为“灵魂觉醒”,科学界斥之为“群体心理污染”。唯有第七影院保持沉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