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午。
城市上空因为阳光散发出的光线有些浓烈,加上没有风的缘故,使得室外温度回升了不少,也就在这个时间段,天娱娱乐总部大楼最顶层的一间会议室中。
三点左右。
陆陆续续有人进来。
。。。
匿名邮件引发的舆论风暴在第四十八小时达到顶峰。热搜词条#天才少女造假门#阅读量突破八亿,评论区被各种情绪撕裂:有人坚信李冉背后有黑幕,质疑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不可能拥有如此成熟的音乐表达;也有人力挺她,称“真正的艺术不需要解释,只需要被听见”。而更多人,则站在围观的角度,等待这场风波落下第一滴血。
谭尧没有回应,也没有让李冉接受采访。她只是将家中网络断开,拔掉电视电源,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,然后对李冉说:“从今天起,我们只做一件事??练琴。”
那架黑色三角钢琴成了她们唯一的战场。
每天清晨六点,李冉准时坐在琴凳上,指尖触键的瞬间便进入状态。她不再看表,不再计算时间,而是让音乐成为呼吸本身。谭尧则坐在角落的木椅上,手里拿着一支铅笔和一本厚厚的笔记,记录着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、每一次踏板深浅的调整、每一段旋律情感走向的稳定性。
“刚才那段副部主题,你用了太多揉音。”谭尧终于开口,“像是在讨好谁。”
李冉停下,轻轻摇头:“不是讨好,是……害怕失去。”
“那就别怕。”谭尧声音很轻,却像刀锋划过空气,“音乐不是护身符,也不是武器。它是你活过的证据。你想哭就哭,想怒就怒,但别演。”
李冉闭上眼,深吸一口气,重新开始。
这一次,她的左手低音区奏出沉重的三连音,如同命运敲门;右手旋律不再是哀婉的倾诉,而是一种近乎决绝的前行。当发展部爆发时,她不再刻意控制力度,任由情感如潮水般冲垮堤岸。最后一个强音落下,整栋楼仿佛都在震颤。
谭尧久久未语,最后才低声说:“这才是《Ballade》该有的样子??不是完美的演奏,而是真实的崩溃与重建。”
与此同时,网络上的攻击并未停歇。某知名乐评人发布长文《关于“神童”现象的社会反思》,文中虽未点名,但字里行间直指李冉为“被包装出来的音乐商品”,并质疑其母亲谭尧“利用女儿完成未竟之梦”。更有甚者,一家娱乐公司放出所谓“内部录音”,声称掌握确凿证据,证明李冉曾在特招考试前夜接受“特殊指导”。
消息传到熊淑耳中时,她正在厨房给大子珊煮面。听完电话,锅里的水烧干了,她才反应过来,眼泪无声滑落。
“他们怎么能这样?”她哽咽着对丈夫说,“李冉明明那么努力……”
丈夫沉默片刻,只说了一句:“这个世界,从来不缺嫉妒光的人。”
而真正让事态出现转机的,是一段意外流出的视频。
那是半个月前,省交响乐团排练厅的一次非公开试奏结束后,工作人员忘记关闭摄像设备。整整四十五分钟的录像完整记录了李冉从登台、失误、调整,到最后完美演绎全过程。尤其令人动容的是,在第一次演奏失败后,指挥轻声问她是否需要暂停,她却摇头说:“我想再来一遍,这次我会赢。”
这段视频不知如何被上传至社交平台,标题为《你看不见的努力》。
短短十二小时内,播放量破千万。
无数观众留言:
“原来她也会紧张,也会错音……可她没逃。”
“这才是真正的天赋??不是天生就会,而是明知会输也不肯认输。”
“我女儿今年十岁,看完这个视频,她说长大后要像李冉姐姐一样勇敢。”
舆论风向悄然逆转。
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站出来发声。林志远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直言:“某些人打着‘揭露真相’的旗号行诽谤之实,是对艺术尊严的践踏。”陈婉老师更是在朋友圈晒出李冉过去三个月的训练日志,密密麻麻的批注、每日凌晨两点仍在修改的乐谱照片,令人震撼。
“你们说她是代练?”陈婉写道,“那请问,谁来替我批改这三百二十七页练习笔记?谁能在连续三天高烧39度的情况下,依然完成八小时视唱训练?如果这是造假,请告诉我,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‘假’?”
压力之下,最初爆料的媒体开始删帖撤稿。那家放出“内部录音”的娱乐公司迫于版权争议,不得不承认音频经过剪辑,并公开道歉。
然而,真正的反击来自李冉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