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大明第一国舅 > 第662章 不能敷衍孩子(第1页)

第662章 不能敷衍孩子(第1页)

新的一天依然是送孩子们去上学,马寻觉得自己的行程安排的很紧密。

看到马寻准备送孩子们去大本堂,马秀英说道,“一会儿过来。”

马寻不太乐意,“姐,我一会儿还有其他事。”

马秀英问道,“。。。

夜色如墨,宫灯摇曳。朱标坐在书房内,手中执笔,却迟迟未落一字。窗外风声簌簌,似有低语穿廊而过,仿佛天地间正酝酿着一场无声的风暴。刘姝宁端了碗参汤进来,轻放在案上,见他眉头紧锁,便柔声道:“殿下可是为明日早朝烦忧?”

朱标抬眼看了看她,嘴角微动,终是叹了口气:“不是朝事,是心事。”

“舅舅今日那番话,句句如刀,割在我心头。”他缓缓放下笔,目光落在墙上一幅旧画??那是马寻年轻时游历江南所绘的《吴中烟雨图》,笔意疏狂,墨色淋漓,与如今朝堂之上那个谨守礼法、言必称祖训的国舅判若两人。“我知他是好意,可这‘家规’一立,岂止是约束子孙?分明是要将整个马家,绑在道德高台之上,任人评说、不得喘息。”

刘姝宁沉默片刻,低声问道:“若不立呢?任由后世子弟胡作非为,贪赃枉法,辱没门楣?”

“自然不可。”朱标摇头,“可也无需如此严苛。生削其名,死不得入祠,这哪是家训,简直是刑律!一家之规,竟比朝廷律令还重三分。”

“可你忘了,”刘姝宁忽然抬头,眸光清亮,“当年滁阳王起兵之时,马家不过寒门庶族,若非你母后贤德、舅舅医术通神,救活无数将士,又怎得今日尊荣?这份恩泽来之不易,也正因如此,才更要守住清誉。否则一旦崩塌,便是万劫不复。”

朱标默然良久,终是点头。他知道她说得对。马家虽贵为外戚,却从未真正掌握军权,亦无世代荫封之实。全靠马秀英贤名远播,马寻以仁术济世,才在百姓心中扎下根脉。若有一代子弟堕落,便足以让百年清望毁于一旦。

次日清晨,紫禁城钟鼓齐鸣。百官列班入殿,朱元璋端坐龙椅,面色沉静如水。常升奉旨回京复命,身披风尘,跪于丹墀之下,朗声道:“臣奉太子令,巡按北平府八县,查得大小官吏侵吞河工银两、虚报灾情者共计四十七人,已依律收押,请陛下圣裁!”

群臣哗然。北平乃边防重镇,又是太子即将就藩之地,此番震动非同小可。有人暗中exchange眼色,已有御史准备弹劾常升“越权行事”,更有老臣皱眉低语:“小小国舅府走狗,竟敢擅动地方大员,成何体统!”

朱元璋却不怒反笑,抚掌道:“好!查得好!”随即转向朱标,“标儿,你看如何处置?”

朱标出列,神色平静:“父皇明鉴。河工乃民生根本,堤坝不修,则百姓流离;银两被贪,则民力枯竭。此四十七人,皆负朝廷重托,却徇私舞弊,罪不容赦。儿臣以为,当依《大明律》‘监守自盗’条,斩首示众,家产抄没,妻孥发配边军为奴。”

满殿寂静。连一向主张宽仁的翰林学士也不禁动容。这等重判,几乎堪比空印案当年之雷霆手段。

唯有马寻站在角落,面无表情。他知道,这一刀砍下去的不只是四十七颗头颅,更是朝中某些人的利益链条。而幕后之人,恐怕尚未浮出水面。

退朝之后,贺祥匆匆赶来东宫,面色凝重:“七哥,你可知那北平布政使张?,乃是李善长门生?此人虽未直接涉案,但纵容下属、知情不举,按律亦当罢官流放。可若真动了他……”

“那就动。”朱标打断他,语气坚定,“我不怕树敌,只怕对不起百姓。”

贺祥苦笑:“可太子,您这是要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啊。如今胡惟庸虽除,可淮西勋贵势力仍在,他们岂会坐视你借整治贪腐之名,剪除异己?”

“剪除异己?”朱标冷笑一声,“我若真想结党营私,何必让常升去查?直接安插亲信便是。我是要立一个规矩??从今往后,谁敢伸手碰百姓一口饭钱,我就剁谁的手!”

贺祥怔住,半晌才叹道:“难怪舅舅说你‘看似温润,实则刚烈’。这份狠劲,倒真是随了皇上。”

与此同时,马府深处,马太公正在祠堂焚香祭祖。青烟袅袅中,他望着墙上悬挂的《马氏宗谱》,久久不语。观音奴捧着一卷誊抄好的家书走入,轻声道:“父亲,新修的家训已誊毕,是否今日便张贴于正厅?”

马太公缓缓转身,接过家书,指尖轻轻抚过那一行行墨字:“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,生则削名,死则不许入祠……”声音低沉,却字字千钧。

“贴吧。”他终于开口,“让所有人都看看,马家不是靠裙带爬上来的暴发户,而是凭清白立身的世家。”

话音未落,门外忽有急促脚步声传来。一名小厮慌忙禀报:“太公!不好了!八少爷在街上与人争执,被人打了!”

马太公猛地站起,脸色骤变:“哪个八少爷?”

“是……是马寻佑!”

消息传至东宫,朱标勃然变色,当即起身欲往马府。刘姝宁急忙拦住:“你此时过去,岂不显得偏袒?况且还不知缘由,贸然介入,反倒授人以柄。”

朱标咬牙:“可他是我表弟!”

“正因为是表弟,更不能冲动。”刘姝宁冷静道,“让他舅舅去处理,才是最妥当的方式。”

果然,不到半个时辰,马寻便带着鼻青脸肿的马寻佑回到府中。原来那日在市集,马寻佑见一粮商囤积居奇、哄抬米价,愤而出言斥责,反遭对方家丁围殴。马寻闻讯赶到,当场命人查封粮仓,并将商人扭送顺天府。

此事迅速传开,百姓拍手称快,称马家“一门忠烈”。然而朝中却有人冷笑:“装什么清廉?还不是借机立威!”

数日后,朱元璋召见马寻,问道:“你侄儿此举,可是受你指使?”

马寻坦然答曰:“臣未曾授意。但他所行之事,合乎天理国法,臣唯有支持。”

朱元璋盯着他看了许久,忽然笑道:“你倒是学精了。既不得罪人,又能博个好名声。”

马寻躬身:“臣只求问心无愧。”

朱元璋点点头,忽又沉下脸:“可你要记住,树大招风。马家如今已是众矢之的,稍有不慎,便会万劫不复。”

“臣明白。”马寻低声道,“所以才立家训,以警后人。”

朱元璋沉默片刻,终是叹息:“你啊,比谁都看得透。可这天下,光靠一个‘清’字,撑不起江山社稷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