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大明第一国舅 > 第663章 又是朱家的家事(第2页)

第663章 又是朱家的家事(第2页)

常升拍案叫绝:“妙!这样一来,责任归于张?自身,而线索直指幕后黑手,陛下看了,岂能不动容?”

朱标沉吟片刻,提笔便写。烛光下,字迹端正肃穆,语气悲切诚恳,俨然出自一个即将离世的大臣之手。末尾还特意加了一句:“臣死不足惜,唯惧奸佞蔽日,忠良难进,愿陛下察微杜渐,勿使社稷蒙尘。”

翌日清晨,快马加鞭,这封“遗疏”连同原信一同送往南京。与此同时,朱标发布榜文,称张?虽有过失,然终能省悟,不幸病逝,宜予薄葬,以示宽仁。又下令彻查其所辖钱粮账册,凡涉案者,不论官阶高低,一律严办。

百姓闻之,纷纷称颂太子仁德且明断。而朝中某些人,则脸色铁青。

半月后,圣旨抵达北平:张?削职追谥,不予追究;涉案四十七人依律伏诛;另命刑部侍郎赴北平复查案卷,并嘉奖太子“秉公执法,安定一方”。

朱标接旨时,嘴角微扬。他知道,这一仗,他赢了第一步。

然而真正的风暴,才刚刚酝酿。

冬雪初融,北平郊外忽现异象:一支商队自蒙古方向而来,打着西域商贾旗号,却携带大量丝绸、瓷器,却不售不换,仅四处打听太子日常起居、出行路线。细作回报,领头者操陕甘口音,腰间佩刀形制奇特,疑似前元残部特有。

常升立即封锁消息,暗中布控。第三日夜里,该商队试图潜入城南军械库附近,被埋伏已久的锦衣卫当场擒获。搜出身上的密信,竟是用蒙文书写,内容直指:“俟春草生,举火为号,里应外合,取北平如探囊。”

朱标看完译文,面色凝重。这是赤裸裸的叛乱图谋!

他即刻召集将领部署防务,同时命人飞报朝廷。但更令他警惕的是,这批人竟能轻易穿越边关哨卡,若无内应,绝无可能。

“问题出在哪儿?”他问常升。

“最可疑的是兵部去年拨下的‘巡边令符’。”常升道,“按规定,所有出入边境的文书都需加盖双印,可这些人手中竟持有真符,只是印章略显模糊。”

朱标眼神一凛:“有人伪造兵符?”

“或是……有人盗用了真印。”

两人对视一眼,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一个名字:**李善长**。

这位开国左丞相,虽表面退居二线,实则门生故吏遍布六部。若真是他暗中勾结残元,意图动摇储君根基,那这场风波,将远超贪腐案的范畴。

朱标当即修书一封,密封火漆,交由心腹快马送至南京,嘱咐务必亲手交予父皇。信中不仅详述兵符疑点,更直言:“今观朝局,非贪墨之患,实权臣跋扈之危。儿臣不敢妄断,惟愿父皇明察秋毫,早除隐患,以免养虎为患。”

送信之后,他并未松懈,反而加强戒备,亲自巡城三昼夜。马寻也组织药局医者,在各城门口设立疫病排查点,以防敌军伪装难民混入。

就在局势紧绷之际,京城传来噩耗:**马太公病逝**。

朱标闻讯,当场跌坐椅中,久久不能言语。那位一生清廉、执掌家风的老翁,终究没能等到他归来。

灵柩运抵北平时,已是深秋。朱标率百官出城十里相迎,亲扶棺木入城,下令以郡王规格治丧,并亲撰祭文:“公之德行,如山如岳;公之风骨,如松如竹。子孙守训,百年不堕,皆公之力也。”

葬礼当日,北平百姓自发罢市,万人空巷,沿途焚香洒泪。就连许多曾讥讽马家“伪清高”的官员,也不得不低头致哀。

马寻站在坟前,一身素服,老驴旺财静静伫立身后。他没有哭,只是轻轻将一株野菊放在墓碑前,低语:“父亲,您放心走吧。马家的路,我会继续走下去。”

数日后,南京方面终于有了回应。朱元璋下诏:**撤销李善长左丞相衔,责令闭门思过;兵部彻查近年边关通行文书;擢升马寻为太常寺卿(虚衔),赐紫袍金鱼袋,以示荣宠**。

明为贬抑,实为警告。

朱标读完圣旨,长舒一口气。他知道,父皇已看清局势,开始动手剪除羽翼。而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,正在悄然改写大明权力格局。

但就在此时,意外再生。

一名自称“滁阳旧部”的老兵突然闯入东宫,声称有要事面见太子。经查验身份,此人确系当年随朱元璋起兵的老卒,名叫赵五斤,曾在马秀英麾下担任炊事杂役。

他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本破旧册子,哽咽道:“娘娘临终前,亲手交给我这个……说若有大变,便交给太子。小人隐姓埋名三十年,今日……今日总算完成了她的嘱托。”

朱标接过册子,翻开第一页,顿时浑身一震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