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大明第一国舅 > 第664章 我最喜欢的是老二(第2页)

第664章 我最喜欢的是老二(第2页)

“宋濂。”马寻说出这个名字,语气郑重,“他是太子师,学问冠绝天下,且为人刚正,最重气节。若能请动他指点祖佑三年,胜过十年寒窗。”

“可他早已致仕归乡,未必肯出山。”马秀英担忧道。

“我去请。”马寻淡淡道,“哪怕跪在他门前三天三夜。”

郑丽忍不住道:“何必如此?找个翰林院的编修也是一样教。”

“不一样。”马寻摇头,“普通先生教的是知识,大师教的是风骨。我要的不是会写八股的书生,而是一个懂得为民请命、为国担当的男子汉。马家可以不出宰辅,但绝不能出奸佞!”

话音落下,堂外忽有童声朗朗响起:

>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

正是马祖佑带着几个弟妹在院中诵读新学的《悯农》。

马寻走到门口,看着那个小小的身影挺直腰板,一字一句读得认真,眼中竟泛起一丝湿润。

他回头对众人道:“你们说,为何我把这首诗放在第一首?不是因为它通俗易懂,而是因为它讲的是‘根’。我们从哪里来?从泥土里来,从饥饿中来,从父母兄姊咬牙坚持的日子里来。忘了这个根,再高的官位也是浮萍,再多的金银也只是粪土。”

马秀英轻叹:“难怪陛下常说,马国舅虽贵为皇亲,却始终像个农民。”

“那是夸我。”马寻笑了,“种地的人最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,什么时候该收割。治家如耕田,急不得,懒不得,更骗不得土地。”

当晚,马寻独自在书房整理家训全文。共分八章:**齐家、孝亲、劝学、积善、辨恶、睦邻、守廉、传嗣**。每章附诗一首,皆为改写古诗,寓意深远。

他写完最后一句:“**凡我马氏子孙,无论居庙堂之高,或处江湖之远,务须铭记:权力可使人飞扬,唯良心能令其落地。**”

放下笔时,已是五更天。

鸡鸣破晓,东方渐白。

次日午时,马寻准时入宫。

朱元璋正在武英殿批阅奏章,见他进来,抬眼一笑:“听皇后说,你家的家训编好了?拿来朕瞧瞧。”

马寻恭敬呈上誊抄精美的册子。

朱元璋一页页翻看,神色由轻松转为凝重,再到最后,竟拍案而起:“好!写得好啊!‘伪善即恶’?妙极!这些年来,多少人披着忠臣外衣搜刮民脂民膏,朕早就想整治!你这一条,简直替朕说了心里话!”

马寻低头道:“臣不敢邀功,只是如实陈述罢了。”

朱元璋盯着他看了半晌,忽然问道:“第九首诗呢?外面传言你写了首更狠的,叫什么‘满堂朱紫客,尽是剥民人’,可是真的?”

马寻心头一震,面上却不露分毫:“确有草稿,但因词意激烈,恐误导子弟,故未收入正册。”

“拿来看看。”皇帝语气不容拒绝。

马寻只得取出那份薄纸。

朱元璋看完,沉默许久,最终竟哈哈大笑:“痛快!痛快!这才是真话!比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大臣强一万倍!”

随即却又压低声音:“但这首诗,暂时不能公开。你把它交给朕保管,等将来某一天,若朝廷真的腐朽不堪,再拿出来唤醒世人。”

“遵旨。”马寻深深一拜。

朱元璋拍拍他的肩:“你放心,马家这份家训,朕准了。不但准了,还要颁行天下,作为各族家规范本。你要知道,这可不是给你一个人的脸面,而是给全天下的百姓立个榜样!”

马寻双膝跪地:“臣愿以余生践行此训,不负陛下厚望,不负苍生所托。”

离开皇宫时,夕阳西下,紫禁城金瓦流光。

马寻走在长安街上,耳边似乎又响起孩子们清脆的诵读声。

他知道,这场关于“善与恶”的较量,才刚刚开始。

而他所做的一切,或许不会立刻改变什么,但只要种子埋下,总有一天,会在某个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。

就像那首被改写的《乌衣巷》末句,他悄悄换成了:

>**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读书声里化春风。**

风起了,吹动了他的衣角。

他抬头望天,云卷云舒,一如岁月奔流。

但他知道,有些东西,永远不会随风而去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