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离婚后,封总追妻跪碎了膝盖 > 第433章 爸爸特意给你买的(第2页)

第433章 爸爸特意给你买的(第2页)

可这一次,不再是阻隔,而是洗礼。

三个月后,非洲高原传来捷报。首批二十名卢旺达少女完成培训,她们以大屠杀幸存者口述故事为灵感,创作出一组血红色丝线缠绕木雕的作品,题为《伤疤也是光进来的地方》。展览在当地引起轰动,法国《世界报》专文评述:“这不是援助,是一场文明的对视。”

而在国内,风波并未真正平息。

某财经自媒体发布深度调查报道《“破晓模式”背后的资本迷雾》,质疑其海外扩张实为洗钱通道,甚至暗示容辞与境外反华势力勾结。文章配图赫然是她在联合国演讲的照片,标题加粗标注:“她到底代表谁发声?”

舆论再度翻涌。

然而这一次,反击的方式令人始料未及。

第二天凌晨四点,微博热搜榜首悄然出现一条新词条:#我家阿婆也会绣花#。

第一条博文来自河南农村的一位老太太,附图是她年轻时的嫁妆绣鞋,针脚细密,蝶恋花图案栩栩如生。“现在没人看了,都说土。可我看新闻里那些外国娃娃学刺绣,眼泪就掉下来??咱们的东西,怎么就成了别人的宝贝?”

紧接着,四川凉山的支教老师上传视频:十几个彝族女孩围坐一圈,跟着电视里播放的“破晓课堂”录像,笨拙却认真地模仿着编织技法。“她们说想寄一双亲手做的鞋垫给容老师。”

最动人的是新疆喀什一位维吾尔族老匠人的录音。他说自己八十二岁,一生守着艾德莱斯绸技艺,原以为要带进坟墓。“昨天孙女拿手机给我看昭昭唱歌跳舞教画画,我说,这孩子身上有光啊。她说爷爷,我也想去破晓学堂。”

短短十二小时,话题阅读量突破十亿。

无数普通女性翻出压箱底的老物件:褪色的百衲布、残破的剪纸、泛黄的歌本……一张张照片汇成洪流,冲垮了所谓“文化背叛”的污名。

更有意思的是,一群大学生自发发起“寻找身边的容辞”行动,走访全国各地乡村,拍摄基层女性艺术传承者的日常。其中一段纪录片在网络上爆火??贵州苗寨里,一位聋哑母亲用手语教女儿绣蝴蝶妈妈图腾,镜头最后定格在母女相拥的画面,字幕写着:“沉默的人,最懂得如何让美说话。”

面对汹涌民意,那家自媒体被迫删文道歉。幕后操盘手张某的同伙落网,供出整个黑产链条:他们专门挑选具有民族元素或女性主导特征的公益项目进行攻击,利用大众对“境外渗透”的敏感心理制造恐慌,进而勒索企业封口费。

公安部顺藤摸瓜,一举捣毁六个类似团伙,涉案金额超两亿元。

而在这场风暴中心,容辞正跪坐在卢旺达一所学校的泥地上,握着一个瘦弱女孩的手,一笔一划写下她的名字??Nyiramahoro,意为“带来和平的人”。

“你知道吗?”女孩怯生生地说,“以前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。爸爸死在战乱,妈妈生病不能干活,村里人都说我是负担。”

容辞看着她眼中微弱却执拗的光,轻声道:“可你现在会画画了,会讲故事了,还会教别的妹妹穿针。你怎么可能是负担?你是火种。”

女孩怔住,泪水滑落脸颊。下一秒,她扑进她怀里,嚎啕大哭。

那一刻,万里之外的深圳,封庭深正独自站在公司天台,俯瞰整座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。手机响起,是陈婉打来的。

“你知道吗?”她的声音罕见地柔软,“我曾经觉得你们太理想主义,注定失败。但现在我发现,真正可怕的不是现实有多冷,而是有人明知如此,还愿意点燃一把火。”

他没回应,只是将手机镜头转向天空。

一道流星划过夜幕,短暂却璀璨。

回国那天,机场出口挤满了人。

不是记者,不是粉丝,而是三十多个穿着各地民族服饰的孩子,每人手里捧着一幅画,拼成一条通往大厅的“彩虹之路”。她们是“破晓种子计划”第二批毕业生,最小的才九岁,最大的刚满十四。

昭昭举着一块牌子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:“欢迎回家,我的英雄!”

容辞眼眶瞬间湿润。

她蹲下身,一个个拥抱这些孩子,听她们叽叽喳喳讲述这几个月的变化:有人第一次坐火车,有人学会了拼音,还有个侗族小姑娘骄傲地说:“老师,我们寨子也开始办夜校啦!阿爸说,女人读书不丢脸!”

人群外,一辆黑色轿车静静停着。

车窗降下,露出林知远疲惫却欣慰的脸。

“我以为你会恨我。”他曾私下对封庭深说,“毕竟当年我举报你,虽然后来证明是误会……”

“你不该恨。”封庭深当时答,“你只是做了你觉得正确的事。就像我现在做的事,也许十年后才会被人理解。”

此刻,他摇上车窗,默默离去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