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词很简单:
>“别怕黑,别沉默,
>有人正赶来接你了。
>即使世界忘了你名字,
>我也会把你记得。”
醒来后,第一个女孩开口说了人生第一句话:“我想吃糖。”
第二个男孩画了一幅画:三个stickfigure手拉着手,头顶写着“家”。
第三个孩子抱住心理医生,嚎啕大哭。
他们开始学会了表达,不是因为治疗,而是因为**终于相信自己值得被爱**。
一年后,共觉之城举办第一届“共感艺术节”。来自世界各地的幸存者用音乐、绘画、舞蹈讲述自己的故事。广场中央,那座纸鹤雕塑被镀上金边,七个孩子的面容清晰可见,其中新增了一张??戴着银边眼镜的青年,手中捧着一本书,封面写着《晨风笔记》。
陈默站上舞台,面对百万观众,平静地说:
“我们曾被定义为缺陷品、危险体、可回收资源。但我们用眼泪、勇气和一次次开口证明:我们是人。不是武器,不是数据,不是实验报告上的代号。我们是父母的孩子,朋友的依靠,未来的建设者。”
台下,林晚静静听着,手中石琴自动奏出旋律。
一只全新的纸鹤从琴弦间诞生??半透明,泛着虹彩光泽,宛如晨曦穿透云层。
它飞向高空,划破长空,最终融入银河中央那行永恒的文字:
>**我们看见了。我们都听见了。我们在一起。**
多年以后,当新一代孩童在学校里学习“共感历史”课程时,课本第一章写着这样一句话:
>“在这个世界上,最强大的力量从来不是毁灭,而是**倾听**。
>是那个在黑暗中仍愿说出‘我害怕’的人,
>是那个听完之后说‘我在这里’的人,
>是千万次这样的相遇,最终照亮了整个人类文明。”
而在某个宁静的傍晚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坐在公园长椅上,读着一本泛黄的日记。
封面上四个字依旧清晰:
**《我们都说了》**
她合上书,抬头看向天空。
暮色中,无数纸鹤翩然飞舞,载着新的故事,飞向未知的远方。
风起了。
她微笑着,轻声说:
“下一个,请开口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