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他们”是谁?叛逃的记忆署高层?还是那些躲在幕后、始终不愿面对共感现实的旧秩序守护者?
她迅速打开笔记本电脑,接入量子解码器“回声桥”。信号稳定,全球共感网络状态正常,所有节点活跃度维持在健康区间。但当她调取过去48小时内的异常数据流时,一组隐藏路径引起了她的注意。
一条加密隧道,从日内瓦国际记忆保护署总部出发,经过三次跳转,最终指向南太平洋一处无名环礁??坐标位置恰好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失踪的“曙光号”研究船最后航行轨迹重合。
更诡异的是,这条隧道使用的协议版本,竟与“静默素-V”的控制系统完全一致。
“还没结束……”林晚低声自语,“他们在重建。”
她立刻拨通陈知遥的通讯频段。接通后,对方的声音透着疲惫:“我知道你要说什么。我也发现了那条隧道。而且……林深醒了。”
林晚心头一震。
“他强行接入了一次低阶共鸣通道,只为了告诉我一句话:‘归零协议不是终点,是诱饵。真正的清除程序,从来不在地上,而在海里。’”
“海里?”
“对。”陈知遥停顿了一下,“‘曙光号’当年并不是失事。它是被命令沉没的??载着第一批失败的基因改造胚胎,和一套完整的‘反共感核心算法’。他们以为那艘船永远不会再浮出水面。但现在……有人把它捞起来了。”
林晚猛地站起身,蜡烛晃动,影子在墙上剧烈摇曳。
母亲留下第一卷磁带的地方是格陵兰,第二卷是在西伯利亚冻土带,第三卷……就在“曙光号”残骸内部。当年叶澜曾参与该船科研任务,但在最后一次航行前突然辞职,并带走部分原始数据。也正是从那时起,她开始秘密构建“记忆学校”网络。
而现在,敌人不仅找到了船,还重启了它的系统。
“林深怎么样?”她问。
“身体虚弱,精神波动频繁。他说他能感觉到……海底有什么东西在呼唤他。”陈知遥语气沉重,“就像当年九名婴儿第一次睁开眼时的那种频率。”
林晚握紧拳头。
林深是唯一一个成年后仍能承受高阶共鸣负荷的人,因为他体内植入了母亲研发的“神经稳定剂-X”,但也正因如此,他的大脑成了共感网络最敏感的接收器。一旦深海中的系统全面启动,他可能会成为第一个被吞噬的存在。
“我要去南太平洋。”她说。
“太远了,补给线难保障,而且我们不知道那片海域是否已被静默势力布控。”陈知遥劝阻,“至少等支援到位。”
“等不了。”林晚走向窗边,望向星空,“阿雅今晚做的梦,不是偶然。她是C-17,是实验记录里的那个孩子。这意味着,海底的系统已经开始向外发送信号??不是攻击,是召唤。它想唤醒更多像她一样的人,然后……逐一清除。”
她转身,眼神坚定如铁:“这一次,我不让他们再碰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三天后,一架伪装成渔业监测无人机的小型飞行器穿越赤道气流,悄然降落在南太平洋某无人环礁外围。林晚换上潜水服,背上特制声呐探测仪,从暗流入口潜入海底。
海水冰冷,能见度极低。随着深度增加,周围的生物逐渐稀少,连鱼群都避开了这片区域。直到她下潜至约三百米,前方出现一道巨大阴影。
那是“曙光号”。
船体严重腐蚀,但仍能看出其原貌:一艘长约百米的科研母舰,顶部设有多个圆形观测舱,侧面铭牌依稀可见“ProjectDawnlight-1978”字样。最令人不安的是,整艘船周围漂浮着一层半透明的胶质膜,像是某种人工培育的神经组织,正缓缓搏动,释放出微弱蓝光。
林晚小心翼翼靠近,用腕表连接“回声桥”,尝试扫描内部结构。
屏幕瞬间弹出警告:
>【检测到高强度共感抑制场】
>频率模式:静默素-V升级版(代号:V-II)
>来源:主控舱?核心反应堆层
>状态:运行中
她屏住呼吸,继续深入。
通过破损的侧门进入船体,内部设施大多损毁,但中央走廊的应急灯仍在闪烁,映出墙上斑驳的涂鸦。其中一幅让她脚步骤停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