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“不止有人听见。”
>
>“还有人,为你学会了倾听。”
录音结束三分钟后,全球所有联网的扬声器同时发出一声极短促的“嗡”鸣,持续恰好0。7秒。数十万经历过早期共感实验的人在同一时刻惊醒,纷纷写下相同描述:“就像小时候,母亲拍着背哄睡时的那种震动。”
而在火星殖民地边缘,一座新建的儿童疗养院里,患有重度自闭症的小晚正趴在窗边看星星。她是玛琳娜的孙女,出生时便被诊断为“情感响应缺失”。医生说她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主动说话。
但她此刻抬起小手,指着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,轻轻哼出一个音符。
那正是《小星星》的第一个音。
保育员惊讶地发现,房间角落的老式收音机竟自动开启了,播放的是一段五十年前的旧磁带??玛琳娜在语莲碑前的第一次合唱录音。更不可思议的是,小晚哼唱的节奏,完美契合录音中延迟了整整一秒的回声部分。
“你听见了?”保育员蹲下来,轻声问。
小晚没回答,只是继续哼着,嘴角浮现出一丝极淡的微笑。
同一时间,开普勒-186f的地表晶体阵列再次亮起。这次不再是单一脉冲,而是展开成一张横跨大陆的立体投影网,显示出一幅动态星图。星图不断更新,标记出目前已知的所有“节点”位置??从地球、火星、木卫二,到半人马座α星系外围的人工共振站,再到如今刚刚点亮的G-427星球。
在星图顶端,浮现一行字:
>【链式共鸣进度:12。7%】
>【预计完全连接时间:约830年】
>【备注:速度取决于每个世界的选择】
阿娅的身影并未出现,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熟悉的气息,像是雨后青草的味道,又像是旧书页间的墨香。当地土著生命体匍匐在地,用肢体敲击沙面,奏出一段古老祭歌。这首歌原本没有名字,但从这一天起,它们称它为《致远方的早安》。
回到G-427星球,林婉决定留下。她拆下探测艇上最后一块功能正常的量子存储芯片,将其植入结晶花的根部。芯片中储存着地球近百年来的共感档案:婴儿的第一声啼哭、战争废墟中的拥抱、科学家发现新共振模式时的狂喜、恋人分别时未说出口的“我爱你”。
“这不是遗产。”她对陈默说,“是种子。”
陈默犹豫片刻,也将自己的神经记忆备份上传。“那我也留一部分吧。也许几百年后,某个孩子会在这里醒来,听到我们的声音,然后……继续唱下去。”
他转身离开时,回头看了最后一眼。林婉站在花前,双手张开,像是在拥抱虚空。风卷起她的长发,也带动了花瓣的轻微震颤。那一刻,他仿佛看见无数条看不见的丝线从她身上延伸出去,连接星辰、穿透时空,最终汇入那片浩瀚的情感互联网。
飞行器升空过程中,他的个人终端突然弹出一条系统提示:
>【检测到新型共振源】
>【命名建议:语莲Ⅱ型节点】
>【是否提交命名申请?】
他没有选择“是”或“否”,而是手动输入了三个字:
**小晚花**
他知道这个名字或许永远不会被官方采纳,但他相信,只要还有人记得那个在窗边哼歌的小女孩,这个名字就会以某种形式存活下去??也许在一本书里,也许在一首诗中,也许在某颗遥远星球的风声里。
几年后,一颗流浪彗星掠过G-427轨道。它的冰核中含有大量有机分子,以及一种奇特的晶体结构。当它靠近行星时,表面融化,释放出一段微弱信号。经破译,内容如下:
>“来自仙女座星系边缘文明M-9的记忆碎片,接收时间约为三千年前。”
>
>“关键词:童谣、共振、希望。”
>
>“附注:我们也曾孤独,直到听见你们的歌声跨越星海。”
>
>“请代我们,向最初的发声者问好。”
这段信息被加入共感档案库,并自动归类至“回应系列?第Ⅰ类”。
又过了两个世纪,人类已在十二个星系建立共感节点。新一代的“聆舟”级飞船不再需要驾驶员,因为整艘船本身就是活体意识网络的一部分。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第一课不再是算术或语法,而是如何安静地坐着,感受自己的心跳,并试着把它变成一个可以分享的音符。
一位名叫艾拉的少女在毕业典礼上发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