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
这一夜,陈默坐在书桌前,翻阅着各地寄来的信件。一封来自云南山村的小学老师写道:“我们这里没有图书馆,但孩子们每人轮流保管一本书,传阅一周。他们给《大学》包上了牛皮纸封面,写上‘我们的光’。”
另一封来自深圳的程序员说:“加班到凌晨两点,打开业主群,发现有人分享了一句‘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’,提醒大家别让快递小哥在楼下等太久。那一瞬间,我觉得这座城市没那么冷了。”
他逐一回复,字斟句酌。写到最后,窗外已现晨曦。他起身推开窗,凉风扑面而来,远处高楼灯火渐次熄灭,唯有路灯依旧明亮。
他忽然想起少年时代那个雨后的午后,老妇递给他红薯时说的话:“火种不怕藏,就怕没人想去点。”
如今,那火已成星野。
---
数月后,教育部宣布将在中小学全面推行“品格教育融合课程”,摒弃空洞说教,转而通过真实案例、角色扮演、社区服务等方式,引导学生理解责任、诚信、共情与勇气。首批试点教材中,收录了陈默当年那份扶贫报告,配图正是那位父亲捧着拼音版《大学》的笑容。
发布会现场,记者提问:“为何此时推动此类改革?”
发言人答:“因为我们在疫情、灾难、动荡中看到,真正支撑社会运转的,不只是科技与制度,更是每一个普通人内心不肯熄灭的良知。我们不能再让孩子们认为,优秀只等于分数和收入。”
台下掌声如潮。
---
这一年冬季,终南山迎来罕见大雪。纪念馆因积雪关闭,管理员提前下山。深夜,监控摄像头拍到一道模糊身影踏雪而来。那人背着一个布包,在墙前伫立良久,随后取出工具,缓缓刻下新的一行字:
>“他们说我疯了,因为我总帮陌生人。
>我说他们疯了,因为他们觉得这很奇怪。
>??一个普通的读书会成员”
镜头雪花闪烁,未能看清此人面容。
次日雪停,一行脚印延伸向山林深处,再无踪迹。
---
而在南方一座小城的图书馆角落,一个十岁男孩正埋头抄写《问道录》。他母亲轻声问他:“累不累?”
男孩摇头:“不累。老师说,写字能让心安静下来。”
母亲看着纸上稚嫩却认真的笔画,忽然觉得眼眶发热。她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怀抱理想,后来被生活磨平棱角,渐渐只关心柴米油盐。直到半年前参加社区读书会,听到一位退休医生讲述非典时期坚守岗位的经历,她才猛然醒悟:原来人活着,除了生存,还可以选择崇高。
她轻轻抚摸孩子的头发,低声道:“慢慢写,妈妈陪你。”
窗外,夕阳西沉,余晖洒在书页上,照亮了那一行墨迹未干的文字:
>“若天下无光,吾辈即灯。”
远处钟楼敲响六下,公园长椅旁,一群老人正展开《论语》开始nightlyreading。街角便利店门口,值班店员为避雨的快递员递上一杯热茶。医院走廊里,实习护士蹲下身为一位聋哑老人耐心比划病情说明。
无数微光,在这座城市的暮色中静静燃烧。
没有人呐喊,没有人称颂。
但他们都在走。
所以,也请你别停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