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二郎至圣先师 > 337 了断故人(第2页)

337 了断故人(第2页)

>若有一天你问我,这一切有没有用?

>请你看一眼那些正在学会说‘谢谢’和‘对不起’的孩子。

>那就是答案。”

老师读完,久久不能言语。良久,她轻轻将本子放入竹篮,又拿出一支笔,在新的一页写下:

>“今天,又有一个孩子学会了写字。他写的是‘善’字。虽然歪歪扭扭,但他反复描了很久,说要写得配得上这个词。”

她合上本子,风吹动竹篮,发出沙沙声响,如同古老的诵经声。

千里之外的北京,陈默正坐在一间会议室里。

墙上挂着一幅地图,密密麻麻标注着全国各地“心灯课堂”的分布点。教育部、共青团、民间组织代表围坐一圈,讨论下一步推广方案。

“我们不能再局限于道德宣传。”一位年轻干部发言,“必须让它进入制度肌理。比如公务员考核是否可以增加‘社区服务时长’?高校自主招生能否参考考生参与公益的情况?”

有人反对:“会不会变成形式主义?刷小时数、造假记录怎么办?”

陈默一直沉默,这时才缓缓开口:“监督机制当然要建,但我更担心的是另一种危险??当我们开始量化善良,它就可能失去本质。真正的善,是发自内心的不忍与担当,不是为了加分、评优、博名声。”

他停顿片刻,目光扫过众人:“我建议,所有相关政策推进之前,先让决策者去基层待一个月,住进普通家庭,跟环卫工一起扫街,陪护工一起照顾老人。只有真正看见那些被忽略的生命,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这场运动。”

会议最终达成共识:设立“良知体验周”,作为各级干部培训必修环节。

散会后,助理递来一份文件:“陈老师,这是下个月国际文明对话论坛的演讲稿初稿。”

他接过翻看,眉头微皱。稿子里堆砌了许多宏大词汇: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“东方智慧复兴”“新时代精神文明高地”……

他提笔划去大半,重新写下一段话:

>“十年前,我在一个山村遇见一位老农,他不识字,却每天晚上让孙子读《大学》给他听。他说:‘我不懂啥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但我知道,做人不能昧良心。’

>那一刻我明白,圣贤之道不在庙堂之高,而在田埂之上,在母亲为孩子掖被角的手势里,在工人下班后顺手扶起倒地共享单车的动作中。

>我们所做的,不过是唤醒每个人心中本来就有的光。

>它微弱,但从不曾熄灭。”

窗外,暮色渐浓。城市华灯初上,车流如织。他收拾东西准备离开,手机震动了一下。

是一条来自新疆喀什的消息,署名是那位维吾尔族老教师:

>“今天班上那个曾偷钱的孩子,现在成了班长。他在作文里写道:‘以前我以为穷就是命不好,现在我知道,心穷才是真的穷。我要做一个心里有钱的人。’

>陈老师,你说得对,教育不是灌输,是点燃。

>谢谢你,让我们找回了教书的意义。”

陈默看着这条消息,眼眶微微发热。他回复了一句:“不是我点燃的,是你和孩子们自己守护住了那盏灯。”

放下手机,他走出办公楼,寒风扑面。街角便利店的灯光温暖明亮,一位店员正帮一位盲人顾客挑选牛奶,耐心描述每种包装的区别。马路对面,地铁站口,几个大学生模样的青年正在发放小册子,标题是《每日一善:五分钟也能改变世界》。

他驻足看了一会儿,忽然觉得疲惫尽消。

回到家,书房灯还亮着。桌上摊开着一封未寄出的信,是他写给林昭的??尽管他知道那人早已不在世间,甚至不确定是否真有其人。

信上写着:

>“你说过,最可怕的不是黑暗,而是人们习惯了黑暗,以为本该如此。

>可现在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抬头看天,寻找属于自己的星星。

>他们在公交车上让座时多说一句‘您慢点’;

>在公司会议上为弱势同事发声;

>在网络骂战中选择沉默而不是加入攻击;

>在面对利益诱惑时,多想一秒‘这事能不能见光’……

>这些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,但正是它们,一点点拆解着冷漠的高墙。

>林昭,你若还在,一定会笑吧?

>原来凡人真的能成灯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