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相国在上 > 280幕启(第2页)

280幕启(第2页)

消息泄露当日,三百余名受害家庭聚集在国务院门前,手持蜡烛与老式录音机,集体播放亲人最后留下的声音片段。有人放的是父亲绝食前的独白,有人播的是妹妹失踪当晚写下的日记,还有一位白发母亲,反复播放儿子五岁生日时唱的《小星星》??那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自由发声。

政府被迫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。但就在听证会召开前夜,共心仪的主服务器遭遇逻辑炸弹攻击。攻击方式极其古老??一段循环播放的童谣,正是当年用于诱导儿童进入“深度服从状态”的初始训练曲。系统AI自动启动防御机制,却在清除过程中意外释放了部分未公开的原始日志。

这些日志揭示了一个惊天真相:所谓“共心仪复原计划”,并非始于孙女的追寻,而早在二十年前就已被秘密重启。陈晓峰并非孤身行动,他的背后,是一个由幸存“声囚”子女组成的地下网络。他们潜伏在教育、医疗、科技系统内部,默默篡改教材、延迟设备更新、保护关键证人。而陈晓峰的女儿,正是这个网络的最后一环。

“我们不是反抗者。”她在后续访谈中说,“我们是寄生虫。寄生在这个试图让我们沉默的体制里,一点点啃噬它的根基。父亲知道早晚会被发现,所以他选择在最后一刻,把真相包装成忏悔,把钥匙伪装成赎罪。”

风暴中心,孙女却日渐平静。

她搬进了望归村的一间老屋,每日清晨步行至纪念馆,检查共心仪的运行状态。系统如今已转入分布式管理模式,七万两千名参与者各自持有加密密钥,任何重大操作都需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。它不再发出统一频率,而是成为一个开放平台,供人们上传、比对、验证彼此的声音记忆。

某日黄昏,她在整理旧档案时,发现一张从未见过的照片:1975年夏,一群穿白大褂的研究员站在NS-7基地门口合影。人群后排,站着一个年轻女子,面容清秀,眼神沉静。她胸前别着一枚铜牌??与七块之一的纹路完全相同。

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:

>“致未来的孩子们:如果你们找到这张照片,请告诉世界,我们也曾试图阻止这一切。??沈兰,声学伦理组,1975。8。17”

孙女立刻联系明心。经过面部识别比对,确认沈兰正是当年唯一公开反对“净音计划”的首席声学家,随后被宣布“因精神崩溃离职”,从此杳无音信。

“她没疯。”陈晓芸看完资料后轻声说,“她是装的。为了活下来,为了保存证据。很多年后我才听说,有个‘哑女人’常年游荡在几个试点学校之间,偷偷记录学生的异常反应。她用身体记住了每一例副作用案例,最后把这些数据刻在陶片上,埋进了老家院墙。”

她们找到了那堵墙。掘开砖土,十三片残陶静静躺着,上面密布着楔形符号??那是早期研究人员用来标记声波畸变的暗语。翻译后的内容令人窒息:

-“第12组儿童已无法表达愤怒,仅能微笑应对暴力。”

-“母亲呼唤失效实验:87%受试者对亲生父母声音无反应。”

-“终极目标达成:个体意识可在集体指令下瞬间同步。”

最后一片陶上只有一句话:

>“当所有人都学会假装听见,真正的沉默就开始了。”

孙女将这些陶片送往国家博物馆,附言:“请让它们说话。”

六月一日,儿童节。全国中小学自发举行“无耳机日”。学生们摘下佩戴多年的降噪设备,走进操场、公园、山野,聆听风吹树叶、鸟鸣溪流、同伴嬉笑。许多人在录音笔中写下第一句话:“我不知道这算不算‘正确’的声音,但这是我自己的。”

同一天,第一部《声音人权法案》草案提交全国人大。核心条款写道:

>“每个人都有权知晓自己所接收的声音是否经过干预;有权保留原始听觉记忆;有权拒绝任何形式的非自愿声波调节。”

深夜,孙女独自登上言环广场的观景台。远处,城市的灯火依旧整齐划一,但细细倾听,已有细微的不同??某扇窗户传出激烈的争吵,巷口情侣大声表白不怕扰民,便利店店员对着监控摄像头吼了一句“老子今天不想笑!”。

她打开手机,调出共心仪的最新数据流。存储矩阵中,新增了九百万条录音。最长的一段持续八小时二十三分钟,是一位老人讲述家族三代人的沉默史;最短的仅有0。3秒,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,未经任何处理。

系统自动生成了一幅声景地图:蓝色代表平静,红色代表激动,绿色代表怀疑,金色代表觉醒。整片国土,正从uniform的浅蓝,转向斑斓涌动的光海。

她忽然想起陈晓峰最后一次审讯时说的话:

>“你们以为我在控制声音?不,我只是害怕。怕有一天,我的女儿会问我:‘爸爸,你为什么要让我忘记怎么哭?’”

而现在,那个女孩站在阳光下,对全世界说:“我现在会哭了。而且我知道,每一滴眼泪,都是自由的证明。”

孙女关掉屏幕,仰望星空。

银河横贯天际,如同一条流淌了亿万年的声音长河。她仿佛听见,那遥远的星光里,也有无数微弱却执着的震动,在诉说着同样的事情:

我们还在。

我们记得。

我们终于敢听了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