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七零易孕娇娇女,馋哭绝嗣京少 > 第666章真是伤风败俗(第4页)

第666章真是伤风败俗(第4页)

开班仪式上,她站在铜锅前,身后是熊熊炉火。

“你们知道心音厨房最忌讳什么吗?”她问。

有人答“偷懒”,有人答“敷衍”,还有人说“抄袭菜谱”。

她摇头:“是**害怕**。害怕做不好,害怕被笑话,害怕付出得不到回报。可正是这些害怕,说明你还真心在乎。”

她举起手中的鸡蛋:“从今天起,你们要学会的不只是打蛋、翻炒、调味。你们要学会的是??如何把一颗冰冷的心,慢慢煨热。”

掌声雷动。

课程开始后,林溪不再亲自示范每一道菜,而是担任“火候观察员”。她穿梭于各个灶台之间,提醒火太大,指点盐太少,更多时候,只是安静地看着。

她发现,有些人切菜像打仗,噼里啪啦恨不得砍断砧板;有些人炒菜像逃避,翻两下就盖锅盖躲清闲;也有人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婴儿,生怕惊扰了食材的呼吸。

这些都是真实的模样,无需纠正,只需引导。

一个月后的考核日,每位学员需独立完成一道“心意菜”,并讲述背后的故事。

有个姑娘做了红烧狮子头,哽咽着说:“我爸讨厌我,说我嫁不出去就是废物。可我现在租了房子,自己买菜做饭,活得挺好。这丸子,是我对自己的告白。”

一个退伍军人端上一碗牛肉面,说:“战友牺牲那天,他最后说的话是‘要是能再吃我妈擀的面条就好了’。今天,我替他吃了,也替他活了。”

最令人动容的是个小学生,七岁,父母离异,跟着爷爷生活。他做的是一盘番茄炒蛋,虽然蛋有些老,番茄有点酸,但他认真地说:“爷爷牙不好,我想每天都给他做软软的菜。老师说,爱是可以练习的,我已经练了二十八次了。”

林溪听完,当场宣布:破例录取这名小学生为“荣誉学员”,每周六由专人辅导两小时。

消息传出,社会哗然。有人质疑年纪太小,也有人嘲讽作秀。

可几天后,一段监控视频流出:深夜十一点,老宅厨房灯火通明,小男孩踮着脚站在高凳上,一遍遍练习打蛋,手腕酸得发抖也不肯停下。旁边站着陈建国,一句句教他:“手腕要松,力气要匀,就像拍宝宝睡觉。”

视频末尾,孩子终于打出完美的蛋液,兴奋地抱住陈建国的腿。老人笑着摸他的头,低声说:“你比很多大人都勇敢。”

舆论瞬间反转。#七岁厨师#登上热搜榜首,网友纷纷留言:

“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。”

“原来治愈世界的,从来不是英雄,而是愿意为别人煮碗蛋炒饭的普通人。”

夏日炎炎,老宅的槐树愈发茂盛。树荫下,那口铜锅静静伫立,锅底新增的名字在阳光下泛着微光。

林溪时常坐在树下看书,书页间夹着各地寄来的菜单碎片、学员手稿、甚至是一片干枯的香菜叶??来自一位临终患者的遗物,上面写着:“这是我学会的第一味调料。”

她知道,这条路还很长。

资本仍有觊觎者试图复制“心音模式”,包装成连锁餐厅上市;媒体不断追问她是否考虑出书、拍纪录片、接受专访;甚至有影视公司找上门,愿出天价买版权,要把她的故事搬上银幕。

她一律拒绝。

“心音不是商品,也不是传奇。”她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,“它是日常,是坚持,是明知不会立刻见效,仍愿意每天早起生火的笨功夫。”

于是,她做了一个决定:关闭官方网站,解散运营团队,仅保留最基本通讯渠道。所有新增“心音小灶”,必须由现有传承者实地考察、手把手交接,不得使用统一LOGO或品牌名称。

“让它野蛮生长。”她说,“像野草一样,哪儿有缝隙,就在哪儿钻出来。”

秋天到来时,第一茬稻谷成熟。老宅开辟的小块试验田里,金黄的穗子低垂,随风轻摆。收割那天,全员参与,镰刀割过稻秆的沙沙声,像是大地的低语。

晚上,他们用新米煮了一锅白粥,配自家腌的萝卜干,吃得格外香甜。

林溪舀起一勺,吹了吹,忽然想起苏晚说过的话:“最好的饭,从来不在宴席上,而在最饿的时候,有人愿意为你多煮一碗。”

她笑了。

窗外,月光如水,洒在庭院。屋顶铜铃无声,却仿佛随时会响起。

她知道,那不是风动,也不是铃动,是人心深处,那一簇永不熄灭的灶火,在轻轻跳动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