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“去年冬至,我写了封信,托人寄出去。我说,妈妈没死,妈妈一直在等你端一碗面给她。我不知道信能不能到,但我说了。”
陈默一页页读,眼泪无声滑落,滴在纸面上,晕开了字迹。
读完最后一行,他合上本子,走向林溪:“我要见她。”
“你确定?”林溪问,“她烧伤严重,样子变了。”
“她是妈妈。”他声音坚定,“我不怕。”
林溪点头:“我已经安排好了。下周,她会来老宅做一场分享。主题是‘伤疤也能调味’。”
那一周,陈默闭关练菜。他翻出童年记忆里母亲最爱吃的几道:梅菜扣肉、清蒸鲈鱼、莲子百合羹。他反复试做,直到每一口都与记忆重合。
分享会当天,春雨淅沥。老宅挂起了防滑垫,轮椅通道铺好了红毯。当陈秀兰被推入院门时,全场安静。
她穿着素色旗袍,脸上疤痕纵横,右臂无法抬起,可眼神温柔如初。
陈默站在厨房门口,手里端着一碗刚出锅的梅菜扣肉,手在抖。
林溪轻轻推了他一下:“去吧,这是你的灶火时刻。”
他一步步走过去,单膝跪地,将碗捧到母亲面前:“妈,我做了你最爱吃的菜。我……我错了这么多年,但我现在,想重新做你的儿子。”
陈秀兰颤抖着手,舀了一勺,送入口中。泪水瞬间涌出。
“味道……”她哽咽,“和小时候一模一样。”
她抬起左手,抚摸他的头:“回来就好,回来就好啊……”
满院无声,唯有雨打铜铃,叮咚如泪。
那天之后,陈默搬进了老宅的东厢房。他开始协助教学,专攻“创伤与味觉重建”课程。他告诉学员:“伤害别人之前,我们往往先伤了自己。而修复的第一步,不是道歉,是学会为一个人,安静地煮一碗面。”
夏天来临前,教育部派来工作组,正式将“心音厨房”纳入社区心理康复试点项目。林溪带着团队前往西北,培训第一批乡村情感烹饪讲师。临行前,她在《心音笔记》写下:
**陈默,2026年春入学**
**课程完成:为母亲复刻童年味道**
**当前课题:成为别人的光**
飞机起飞时,她望向窗外,云层如海。她知道,这世上还有无数个陈默,在黑暗中摸索锅铲;还有无数个王素芬,在离婚边缘守护一餐温热;还有无数个盲厨,在寂静中聆听油花歌唱。
而她所能做的,不过是继续点燃灶火,让那些迷失的人,循着香气,找到回家的路。
七月流火,老宅的槐树开满了花。风过处,白瓣纷飞如雪。新的学员名单贴在墙上,其中一行写着:
>**艾力?阿不都,新疆和田,盲人,申请理由:我想为失明的女儿,做一顿完整的生日宴。**
林溪站在灶前,舀起一勺面汤,吹了吹,轻声说:“来,吃饭了。”
屋内,十七双筷子同时举起,十七个声音齐声道:
“辛苦了,林老师,开饭啦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