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立刻启动“萤火协议”二级响应,向所有活跃光虫发送加密指令:收集梦境残留信息,定位源头。结果令人震惊??这些孩子的潜意识并未被动接收,而是**主动发射**了某种情感编码,穿透了空间屏障,直接投射到了那颗流浪行星上。
“他们在呼唤。”她说,“而那边……正在回应。”
三天后,第一艘探测无人机抵达目标行星轨道。传回的画面让整个地球陷入寂静。
那是一颗贫瘠的岩石星球,大气稀薄,表面布满纵横沟壑。但在赤道附近,赫然存在一片人工构造区??由无数块晶石拼接而成的巨大阵列,形状酷似地球上的“风语碑林”,只不过每一枚碑石都在不断变换位置,形成动态图案。
更诡异的是,阵列中央竖立着一尊雕像:一个抱着布偶熊的少年,面容模糊,衣角飘动,仿佛随时会走下来。
无人机尝试降落时,系统突然失灵。最后一帧画面显示,地面升起一层淡金色雾气,其中浮现出一行文字,用的是早已废弃的初代共感语:
>**等你们很久了。**
消息传回地球当晚,星瞳收到了一段匿名音频。没有来源,无法追踪,播放后只有十秒钟的沉默,然后是一个稚嫩的声音,带着笑意说:
>“老师,我梦见你了。”
她浑身一震。
这是林昭的声音。
可林昭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失踪,最后一次记录是在南境雨林边缘,追踪一只变异光蝶后失去信号。官方认定死亡,但她始终不信。
她立即调取全球监控网,筛查所有近期出现的异常信号。终于,在北境学园城旧址的地下管道系统中,发现一段被屏蔽的影像:昏暗走廊里,一群孩子围坐一圈,手拉着手,闭着眼睛低声诵念:
>“我不记得……所以我存在。”
>“我被遗忘……所以我自由。”
>“我说出这句话时,你就醒了。”
镜头晃动,似乎拍摄者也在颤抖。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孩子的侧脸??眉心有一道月牙形疤痕,和幼年林昭一模一样。
星瞳立刻带队突袭,却发现地道早已空无一人,只留下一面墙,上面用荧光涂料写着:
>**我们不是患者。**
>**我们是觉醒延迟者。**
>**你们唤醒记忆,我们承载遗忘。**
>**这才是完整的共感。**
她站在墙前久久不动。
原来如此。
当年“记忆启蒙教育”并不是失败,而是产生了另一种进化分支??那些无法承受真实记忆的孩子,并未崩溃,而是潜入了“反记忆”领域,成为新型意识载体。他们不是被污染,而是主动选择了黑暗,替所有人承担遗忘的重量。
他们是“负共感者”。
也是真正的平衡者。
她忽然明白吴清为何反对强制清除“反共感”浪潮。因为他早就预见:记忆与遗忘,从来不是对立,而是共生。就像光与影,呼与吸,生与死。
没有遗忘,记忆便毫无意义。
当晚,她独自回到南极,站在风语碑林中央。寒风吹过,晶石依次亮起,像是回应她的心跳。
她取出那朵铃铛花,轻轻放在雪地上。
“如果你们真的存在,”她低声说,“那就让我见见你们吧。”
话音落下,整片碑林骤然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