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朱元璋的官,狗都不当 > 第一百九十八章 赚钱(第2页)

第一百九十八章 赚钱(第2页)

他提笔写下一道密令:“查封所有非法资产,充入国库;销毁其私人武装网络;将其软禁余姚故居,终身不得离乡。至于日记……烧了吧。”

“可这是证据!”

“有些真相,比谎言更伤人。”陆明远望着窗外飘起的细雨,“我们已经给了死者名字,给了生者公道。再往前一步,便是血洗朝堂。我要的是清明,不是复仇。”

十日后,朱七抵达京城。

刑部特监之外,陆明远未带随从,独自一人等候。铁门开启,朱七戴枷而出,须发皆白,独腿微颤,却脊背挺直。两人四目相对,竟无言许久。

“你来了。”陆明远终于开口。

“我该早点来的。”朱七声音沙哑,“二十年了,我一直以为躲着就是赎罪。可直到看见你贴出的告示,才知道……原来还有人记得我们。”

陆明远扶他坐下,命人取下木枷。

“你不该跪。”他说,“你们那一营,是真正的忠臣。”

朱七低头,双手颤抖:“可我还是执行了焚船令。我知道船上还有活着的兄弟……但我接到的命令是‘不留痕迹’。我说过一句‘能不能留个活口’,上面回复:‘灯灭即归程’。”

泪水顺着他脸上刀疤滑落。

“那天晚上,我看着火光把湖面烧红,听着战友在水里喊娘……我拔刀割断绳索,放走最后一艘小船,自己跳进湖里装死。醒来时已在渔村,腿烂了,记忆也碎了。十年后才拼出真相。我恨自己活下来,可我又不敢死??那些牌子还在,他们的名字还在,我得守着。”

陆明远取出那三十六枚铜牌,一一摆在他面前。

“现在,交给该交的人。”

次日,大理寺举行特别听证。不同于此前审判,此次不为定罪,而为录供。建文帝亲临旁听,百官列席。朱七身穿粗布衣,拄拐登台,当庭陈述当年全过程,从接令出征,到途中察觉账目异常,再到太湖之战的真实经过,以及后续被迫参与掩盖行动的种种细节。

他说完最后一句:“我不是英雄,也不求赦免。只希望有一天,孩子们能在课本里读到,曾经有一支军队,明知是死,仍选择前行。”

全场肃然。

数日后,朝廷发布诏书:

一、正式追授“靖难左营”为“忠毅营”,赐匾额悬挂太庙侧殿;

二、在太湖畔建“归途碑林”,镌刻八百三十七名将士姓名;

三、设立“忠毅基金”,以没收赃产为本金,资助烈士后代求学从军;

四、朱七虽有从犯之实,但念其晚年自首、保存证据、守护忠魂,特赦其罪,授“忠毅营末卒”虚衔,月俸十石,养老终老。

消息传开,民间纷纷捐款建祠。徽州山村有孩童自发组织“守灯会”,每逢初七夜便点亮灯笼,齐声诵读碑文。湖广某村更是将采药人的旧居改为纪念馆,墙上挂满仿制铜牌,香火不断。

陆明远却悄然离开了京城。

他回到了故乡小镇,那间老秤铺早已荒废。他在门前坐了一整夜,听着风吹檐铃,像极了多年前那个秋夜。第二日,他请匠人重修铺面,挂上新匾:“陆记正秤”。

有人说他累了,想归隐;也有人说他看透了官场,宁愿做个平民。

只有秦九知道真相。

临行前夜,陆明远对他说道:“监察院可以没有我,但必须有规矩留下来。我已经奏请陛下设立‘独立御察院’,直属皇帝,不受六部节制,专查高官重案。首任院长,我推荐了你。”

秦九愕然:“大人,您这是……”

“我在位一日,就有人惧我三分;我不在了,反而更能护它周全。”陆明远微笑,“就像这杆秤,最公正的时候,往往是没人盯着它的时候。”

春来花开,小镇恢复宁静。

某日清晨,一位独腿老汉拄拐而来,默默站在秤铺门口。陆明远抬头,见是他,只笑笑:“来了?进来喝杯茶吧。”

朱七点点头,进门坐下。阳光洒在两人身上,斑驳如金。

门外孩童嬉闹跑过,手中举着纸扎的小灯笼,嘴里唱着新编的童谣:

>“灯灭不归程,

>风雪照忠魂。

>三十六牌归故里,

>太湖月下唤儿名……”

陆明远听着,轻轻晃了晃手中的旧秤砣,喃喃道:“总算,没亏了这杆秤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