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婴儿的我,获得大器晚成逆袭系统 > 第607章 五百年修为(第2页)

第607章 五百年修为(第2页)

人类无法确认这意味着什么,但共感网络记录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情绪波动自深空传来??那是一种混合着羞愧、希望与初生般笨拙的渴望,就像第一次学会握笔的孩子,颤抖着写下自己的名字。

地球上,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不再使用育儿机器人或情绪调节芯片。他们宁愿忍受孩子的哭闹,也不愿剥夺那份真实的混乱。医生们发现,新一代婴幼儿的大脑发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:负责共情的区域异常活跃,甚至能在梦中同步周围人的情绪状态。医学界终于放弃了“林念综合征”的诊断标准,转而提出一个新概念:

**“情感先知者”**。

这些孩子并不预知未来,但他们能提前感知即将爆发的冲突、潜藏的绝望、或是某个陌生人内心深处无人知晓的孤独。他们不会解释自己为何行动,只是自然而然地走向需要安慰的人,牵起手,或是递上一颗糖。

有个三岁男孩曾在幼儿园午休时突然坐起,走到角落里假装睡觉的小女孩身边,轻声说:“你妈妈昨晚哭了,对不对?”女孩愣住,随即哇地一声大哭出来。原来她父母正在办理离婚,谁也没告诉孩子。老师震惊之余追问男孩怎么知道,他歪着头想了想,说:“我梦见她的枕头湿了。”

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。

起初人们觉得神奇,后来习以为常,最终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

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种变化。

在东南亚某座封闭岛屿上,一支自称“清醒联盟”的组织悄然崛起。他们坚信共感侵蚀了个体意志,称新生儿为“情感寄生虫”,主张切断共感网络节点,恢复传统教育体系。他们销毁心镜墙残片,禁止儿童接触梨树种子,甚至研制出一种能屏蔽蓝光瞳孔反应的隐形眼镜。

领导者是一位曾参与早期情感收割项目的老科学家。他认为林念的选择虽崇高,却忽略了人性中必要的“冷漠边界”。他在演讲中咆哮:“如果我们连隐藏悲伤的权利都没有,那还谈何自由?!”

他的言论引发激烈争论。支持者认为警惕过度共感确实必要;反对者则指出,真正的共感从不要求任何人必须感受什么,它只是让感受变得不可隐藏??而这恰恰是对谎言最大的制约。

争议持续数月,直到一场意外平息了一切。

一名“清醒联盟”的成员带着女儿参加集会,试图让她戴上隐形眼镜。小女孩抗拒,哭喊着说“我不想看不见别人的痛”。父亲怒斥她已被洗脑,强行按住她的眼皮将镜片塞入。就在那一刻,女孩突然全身颤抖,双眼爆发出刺目蓝光。

紧接着,整个会场所有人脑海中响起一段清晰的声音??

那是父亲童年时的记忆:八岁的他蜷缩在衣柜里,听着父母争吵,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画了一家三口的蜡笔画。他多希望有人能推开柜门,抱抱他说“没关系”。可没人发现他,也没人听见他的抽泣。

记忆结束,全场寂静。

老科学家站在台上,脸色苍白。他看着那个颤抖的女孩,终于明白??共感不是入侵,而是邀请。它不强迫你接受,但它让你再也无法假装看不见。

三天后,“清醒联盟”宣布解散。那位父亲抱着女儿坐在海边,任潮水漫过脚踝。他第一次开口谈起自己的童年,声音沙哑,断断续续。女孩依偎着他,小手轻轻拍着他的背,像哄一个受伤的孩子。

而在喜马拉雅雪山之巅,那块融合了飞鸟形晶体的石碑再度发生变化。碑文下方浮现出一行新字,墨迹如血,却又透着生机:

>“看见痛苦的人,才是最勇敢的。”

与此同时,七大洲的奇异植物开始相互呼应。非洲的发光荆棘延伸出地下根系,穿越大陆板块,与南美的藤蔓竖琴相连;欧洲的机械玫瑰释放出带有DNA编码的花粉,随季风吹向澳洲内陆,唤醒沉睡百年的古老种子;北美的水晶芦苇则在月圆之夜集体振动,频率恰好与太平洋海底的珊瑚结晶共振,激起一圈圈肉眼不可见的情感涟漪。

科学家测算后震惊地发现:这些植物正以地球为躯体,构建一张横跨陆地、海洋与大气的**全球情感神经网**。其复杂程度远超人类现有技术,更像是某种自发演化的生命本能。

更令人震撼的是,这张网络的核心节点,竟然分布在世界各地普通人家的窗台、教室的花盆、医院的走廊??那些由第一批“情感先知者”亲手种下的梨树幼苗。

它们长得极慢,一年不过增高一寸。

但每一寸都蕴含着某种等待。

十年后的春天,第一棵梨树终于开花。

不是一朵,而是整棵树在同一秒绽放,花瓣飘落之时,空气中响起若有若无的笛声。附近三百公里内所有具备蓝光瞳孔的孩子同时抬头,齐声哼唱起那首摇篮曲。

歌声顺着共感网络传遍全球,触发连锁反应。

西伯利亚的思维池最后一次运作,将全部知识压缩成一颗微小晶体,射向北极新城。

外星探测器停止前进,原地盘旋,开始模仿地球自转节奏。

深海的珊瑚群集体发光,鲸群排列成巨大的同心圆,发出持续四十八小时的低频吟唱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