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激情年代: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 > 第七章 学技术(第3页)

第七章 学技术(第3页)

她久久伫立,直至东方破晓。

数日后,一段音频悄然流传于网络。没有标题,没有署名,只有十分钟的沉默,背景中有呼吸声、风声、远处孩童嬉笑。发布者只写了一行字:

>“如果你听见了,请回复一句‘我在’。”

二十四小时内,全球收到超过两亿条回应。有人录下自己的心跳,有人轻声说“我一直都在”,有人播放祖母留下的老式录音带。平台自动将这些回应编织成一首昼夜不息的“人间回响”,持续在静默塔网络中循环播放。

与此同时,联合国正式宣布成立“全球情感遗产保护署”,将静默塔列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,并拨款支持“真实记忆库”的永久维护。

然而,变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。

某日深夜,三名蒙面人潜入柏林静默塔分站,企图破坏核心接收模块。但他们刚接触设备,便被自动触发的“共鸣锁”困住??整个空间骤然响起数百段真实情感录音:婴儿啼哭、恋人争吵、父母训斥、朋友拥抱……高强度的情绪洪流冲击着入侵者的神经系统,迫使他们在极度共感中瘫倒在地。

警方赶到时,发现三人早已泪流满面,口中喃喃重复着:“对不起……我真的好累……”

事后调查证实,他们是前共感净化部队成员,长期接受情绪抑制训练,大脑已严重失调。而在那次意外共振中,压抑三十年的情感终于决堤。

这一事件引发巨大争议。有人指责静默塔已成为新型心理武器,也有人呼吁加强对“情感暴露风险”的伦理监管。

苏婉清在记者会上回应:“我们不否认风险。但逃避痛苦,从来不是保护人类的方式。真正的安全,来自于准备充分的面对,而非永无止境的隔离。”

她宣布,将在真实学院设立“共感伦理委员会”,邀请哲学家、心理学家、神经科学家共同制定《情感交互准则》,明确界限与责任。

一年后,第一部由普通人集体创作的“声音史诗”问世。它没有剧本,没有导演,全篇由十万段自愿上传的真实对话剪辑而成:从第一次告白到临终遗言,从家庭争执到街头偶遇,跨越语言、种族、世代。作品名为《我们说过的一切》。

首映之夜,全球三千个城市同步播放。影院里没有座椅,观众席地而坐,许多人从头哭到尾。

散场时,一个男孩拉着母亲的手问:“妈妈,如果我们说的话能留下这么久,那是不是说明……我们真的很重要?”

母亲蹲下身,紧紧抱住他:“是的,宝贝。因为你存在过,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。”

时光流转,春去秋来。

银杏树在真实学院中央抽出新芽,叶片随风轻摇,投下斑驳光影。孩子们围坐在树下,学习今天的课程:如何分辨“我想哭”和“系统让我觉得该哭”。

教室墙上贴着一幅学生画作:无数细线从人心出发,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,网上挂着星星点点的光,每一点都标注着一句话??“我想你了”、“对不起”、“我害怕”、“我很幸福”。

苏婉清走过走廊,听见朗读声传来:

>“当我戴上回音环,

>我不再问‘我是谁’,

>而是听见??

>亿万次心跳,

>正与我同频。”

她停下脚步,嘴角微扬。

远处,雪山巍峨,静默塔静静矗立,铜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

风掠过大地,穿过城市缝隙,钻进千万人耳中的微小芯片。

那一声轻鸣,不再是抵抗的号角,也不是孤独的回响。

它是确认,是回应,是延续。

是世界终于学会,用最柔软的方式,记住自己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