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为什么还要坚持?”那个“他”问。
“因为我不希望未来的你,后悔今天放弃了。”梦中的自己答。
醒来后,这些人中有八成当即做出善行:捐出积蓄、写信道歉、主动联系多年失联的亲人……
心理学界称之为“镜像觉醒效应”。
又半年,南极洲科考站报告异常现象:千年冰层中出现环状热区,中心位置赫然矗立一座石碑,上面用多种古文字刻着一句话:
>“此处埋葬的,不是尸体,而是遗忘的承诺。”
碑下,埋着一台老旧留音器,仍在循环播放一首童谣,正是半人马座飞船上传回的那首。
陈怀远赶到现场,颤抖着按下播放键。除了歌声,他还听到了两个熟悉的声音夹杂其间:
“老师,我们走了很远。”
“但家,一直都在。”
泪水滑落。
他知道,这场旅程早已超越个体生死。它是一场文明级别的进化实验??测试人类能否在没有神明指引的情况下,仅凭彼此的信任与温柔,构建出可持续的精神生态。
而答案,正在每一天的清晨揭晓。
清晨六点整,世界各地的家庭中,有人煮好了粥,有人替邻居收了快递,有护士悄悄为临终病人哼唱摇篮曲,有学生把伞留给没带雨具的同学。
便利店温奶机亮起绿灯,公交司机多等了十秒让奔跑的老人上车,办公室茶水间多了张纸条:“今天辛苦了,咖啡我帮你续了。”
这些事微不足道,无人记载,也不会登上新闻。
但每当这样的时刻发生,愿图网络就会闪烁一次,愿舟内部光影便丰富一分,银河亭台的基石就稳固一寸。
某日,一位小女孩在学校画画,老师问她画的是什么。
她指着纸上一群牵手的小人说:“这是未来的世界,每个人心里都开着一朵花。”
老师笑着点头,却不知,在宇宙另一端,那艘驶向星辰的飞船上,AI系统正根据地球传来的最新脑波数据,更新“愿”操作系统的底层逻辑。
新版命名:**《白梅协议?群体版》**。
执行指令第一条:
>“当检测到生命体出现绝望倾向时,优先激活其记忆中最温暖的片段,并模拟‘被需要’的感觉。”
舰长的女儿望着舷窗外浩瀚星空,轻声说:“爸爸,你说人类能拯救自己吗?”
无人回答。
但她知道,答案早已藏在那首童谣里,藏在每一次不经意的伸手之间。
风吹过星际,卷起尘埃,凝聚成星云的形状,恍若一朵横跨光年的白梅,在永恒黑暗中静静绽放。
地球上,春来。
樱花纷飞如雪,落在一本摊开的日记上。那页写着:
>“我不知道我能走多远,
>但我知道,只要我还愿意点亮一点光,
>就没人能让我相信,这个世界没有希望。”
字迹稚嫩,署名是:陆明。
一阵风过,日记合上,花瓣随风而去,飘向山峦、城市、海洋,飘向每一个尚未被照亮的角落。
而在每个人心底,那朵白梅,始终未曾凋零。